古老的根雕艺术的创作理念、表现语言、工艺技法,已很难承载现代爆炸般的信息量,传统的根雕艺术从创作理念、表现语言、形式技法都已很难承载现代之沉重。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价值观取向进行新的离合取舍,因而,也必定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重围之中,必有新生,新的创作理念,新的题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技法,将破土而出。根雕艺术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做为承载文化历史的一种艺术门类,从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和技法上,必定与时俱进地打上时代的印痕
传统要继承发扬,要古为今用。”此言何意?只有悟出真谛的人才会有所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不是“随大流”,更不是你有我有他也有的流行货。艺术永远是“另类”的第一,无论是在表现题材还是在风格技法上总是如此。这也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所追求的。有些作者,一方面谈“根艺创意的突破”,一方面又不自觉地陷入因因相陈的“随大流”中,这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是不利于开创现代根雕艺术新局面的。作为老师,齐白石对学生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齐白石为何被称为一代大师?就是因为他冲击了当时中国文人画沉闷的一统天下,创新出属于“另类”的技法和臧格,开创了中国画新的天地。如有人撰文说:“动物造型是根艺创作上最常用的形式,(应是‘题材’.笔者注)这是由于根的特点使然。李苦禅是齐白石的学生,可李苦禅的画从技法、风格与老师迥然不同,成为一个新的另类。许多根艺作者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动物造型,但这不应成为他人的笑柄
对一些美学和艺术的基本概念,我们要有较为清楚的理解,如;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象?是意象、写实、写意?具象作品并非都是栩栩如生的描写,抽象作品也并非是只有“少数圈内人才看得懂的作品”。也只有理念的更新,艺术修养的提升,才会有“创意的突破”。艺术创作理念,与时俱进的更新提升,与作者艺术修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现代女性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不是更值得我们去刻画表现吗?她们的“眷恋”不是更感人吗?更何况,有些传统的题材是不适合我们去“眷恋”和表现的,如立贞节牌坊和裹小脚。一定要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意,古为今用。例如《花木盆景》杂志曾刊登过李润的作品《哪儿有不平哪有我》,虽然是神话,却让这个神话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现代艺术家,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创意上。某次全国展览,一位部队离休的老干部(武汉人)将一只硕鼠比做贪官……如果没有创新的理念,就不可能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就根雕艺术的创作题材而言
做为艺术创作者,创作理念一定要与时代的节律,脉搏同步,否则,我们如何称为当代根。从根雕创作的题材上讲,传统的仙姑仙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因物象形的动物世界,创作者和欣赏者,会自然而根据新的创作理念和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离合取舍
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义?我们用《花木盆景》杂志上刊登的作品《欲翔》(见本刊2001年第8期)为例来说明。例如:有位作者引用苏珊&m iddot;朗格语:“抽象形式,摒弃所有可使其逻辑而不显的无关因素,特别是剥除它所有俗义而能自由荷载的意义……”。这件根材主体形象十分象鸟,形体轮廓优美,只是《欲翔》的翅膀形状是团块状,团块上伸出两翅。对一些基本要领理解的含混不清,必然阻碍我们创作理念的更新和提升。团块驼在鸟的背上,其形态给人十分沉重的感觉
在《花木盆景》杂志(根的艺术)栏目中,发表了许多与时代精神共搏动的优秀作品。雕艺术家?又如何担当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担?现代人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情感世界如此热情激荡;物质文明如此丰厚优裕;这一切都给艺术家带来无尽的艺术创作灵感和激情,时代催促我们更新、提升创作的理念。用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技法表现我们今天的新生活。也只有理念的更新和提升,我们才创意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题材
雕刻的是一位农村打扮的,很传统的老太太,满脸皱纹如花一样绽开,手中拿着“大哥大”在通话。笔者曾见过河北张建军的作品(可惜手头无作品照)。这件作品从题材和技法上都有新的突破。作品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表现了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不可避免的冲撞和交汇。如果作者没有对时代敏锐的观察和感悟,是不舍创作出如此生动感人的作品的
在此不一一举例
我们处在一个更趋文明、开放的社会进程中,不可置疑,这一切影响着人类的行为规范及精神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对生活、社会、自然与人、生命的生存状态及空间的思考更具与时俱进的前瞩性和责任心
可“传统”下来的都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是与社会文明进程相合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金子。谈艺术创作理念,不可回避的要谈“传统”。不可否认,没有传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雕艺术是传统的民间艺术,据有人考证:孔子时代就育人做“根艺”了,以佐证“根艺”古老的“传统”性。传统是什么?是一条流动的、厚重的历史长河,它承载着物质和精神的文明进程
不管批评的方式如何,动机永远是希望从随大流中产生更多的根雕艺术的“另类”第一。艺术需要批评,更需要欣赏者、作者、美学专家、业内业外人士的品头论足
世上万物,皆有差异。在艺术创作中,学术理论的研讨是为艺术实践铺路的,最终的目地是为提升艺术的品位,创作出与时代节律相吻合的精神产品。作品的品位雅俗高低之分,源于作者创作理念,而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学养、审美情调、情感世界的状态密不可分。艺术作品更是如此。理论不应是脱离实践的文字游戏,或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