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叶柄、卷须也感病,感病后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最后干枯或枯死
叶脉上病斑梭形,引起叶片皱缩扭曲。危害绿色幼嫩部分。叶片初起出现针头状红褐色至黑褐色点,外有黄色晕圈,扩大后圆形至不规则形,1-4毫米,中央灰白色,边缘深褐色,最后病部组织干枯硬化,脱落成穿孔
发病时用杜邦公司的“福星”7500倍液或者是“腈菌唑”1500倍液来治疗,交替使用二三次。或lO%硫酸铵。(2)药剂防治:冬季清园后,萌发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年第一次喷药选用1:0.7:240波尔多液,其他喷药可使用50%退菌特800~l000倍液,75%百菌清700倍液,80%敌菌丹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l000倍液。在葡萄生长期,自展叶开始至果实1/3成熟为止,每隔15-20天喷药一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用75%百菌清750倍液。或发芽后至果实着色前,每隔10~15天喷1次药,4月底5月初进行第一次喷药,开花前和花谢三分之二时这二次喷药最为重要。发芽前进行树体消毒,可喷施0.5%五氯酚钠和波美3度石硫台剂混合液,或波美1度的石硫合剂加0.3%-0.5%的五氯酚钠
穗轴或小穗、果梗发病后,引起全穗或部分果实发育不良、枯萎、脱落;绿果病后,初为圆形深色小斑,后为中央灰白,边缘深褐色,似“鸟眼”状,大小2~5毫米,后期病斑硬化龟裂,潮湿时出现乳白色粘液,果实着色后停止感病。新梢木质化前最易感病,初为圆形至不规则形小点,后扩大,中部凹陷开裂,灰黑色,边缘色深,严重时枝梢枯,
又名萎缩病。【分布】我国普遍发生。俗名”黑斑”,是葡萄的重要病害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上海在4月底5月初开始见到病斑,发病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后病害停止发展。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感病,个别西欧品种也易感病,但绝大多数西欧品种及黑海品种抗病,欧美杂交种很少感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最初受害的是新梢及幼叶,以后侵染果、卷须等。从葡萄生育期看,病害发生于现蕾开花期。其中感病严重品种有:季米亚特、羊奶、大粒白、无籽露、沙尔其、松小珍珠、红焰无核葡萄、龙眼、无核白、保尔加乐;中度感病品种有: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新玫瑰、意大利、黑坡托、马福鲁特、小红玫瑰等;轻微感病品种有:落巴珍珠、上等玫瑰香、法兰西兰、佳里酿、吉母沙等;抗病品种有:纽约玫瑰、早生高墨、黑奥林、巨峰、先锋、红富士、黑皮诺、特大号、贵人香、康拜尔、玫瑰露、仙索、白香蕉、巴柯、赛必尔2003、赛必尔2007、水晶、金后、黑虎香等。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孢子侵入后潜育期6-12天。凡地势低洼,冬季清理工作差,栽培管理不良,树势衰弱,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新梢生长不充实、秋芽发育旺盛的植株及果园土质黏重、地下水位高、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均发病较重。病菌只侵染幼嫩绿色部分,新梢木质化后,果实至半成熟时,很少再受侵染。翌年环境条件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病梢病蔓中越冬,病果、病叶、病叶痕等处也可越冬,以结果母枝及卷须上的病斑为主
消毒可用:1)3~5%硫酸铜液;2)10~15%硫酸铵溶液;3)硫酸亚铁硫酸液(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葡萄黑痘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3)苗木消毒。因此,对苗木、插条要进行严格检查,对有带菌嫌疑的苗木插条,必须进行消毒
子囊孢子在温度2~32℃萌发,侵染组织后生成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这就是病菌的无性阶段。顶部生有细小、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4.8~11.6微米×2.2~2.7微米,具有胶粘胞壁和1~2个亮油球。【病原】病原为真菌,葡萄黑痘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ampelinum),属半知菌亚门,其分生孢子梗短细,分生孢子小、椭圆形、单胞、无色。其有性世代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aeampelina(deBary)Shear],属子囊菌亚门,但极少见。在水上分生孢子产生芽管,迅速固定在基物上,秋天不再形成分生孢子盘,但在新梢病部边缘形成菌块即菌核,这是病菌主要越冬结构。春天菌核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在病斑的外表形成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生组织内。子囊在子座梨形子囊腔内形成,尺度为80~800微米×11~23微米,内含8个黑褐色、四胞的子囊孢子,尺度为15~16微米×4~4.5微米。分生孢子盘含短小、椭圆形、密集的分生孢子梗
【防治方法】
根据栽植目的,选择抗病品种。(1)园艺防治:结合秋冬清园工作,仔细修剪病枝,清除老树皮,摘除僵果,清扫落叶落果。搞好果园卫生,修剪、清除病叶、病果及病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