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米颠”’,撰写专著《园石谱》,首次提出了评鉴太湖石要以“皱”、“瘦”、“透”、“漏”为标准,也就是太湖石的表面要有凹凸皱褶,不宜平滑;石体要苗条,应有迎风玉立之势,即所谓“孤峙无倚”,小宜臃肿;要具多孔道,互相通达,还要有太孔小涡洞相套,上下贯穿
从孤赏石到罗列群石,再到堆山叠石的发展中,宋徽宗赵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京城修建艮岳时,由于喜爱太湖石,特设“应奉局”,广收江浙珍异奇石。其中确有不少太湖石是稀世之珍,因而做宗特给石加以“侯”、“神运”等封号。如有.块高四丈多的太湖石,赐名“神运昭功石”。这次大规模在江浙搜夺花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同时是我国第一个采石的高潮。经过多年的搜刮,把江南一带民间的山百奇珍,网罗殆尽,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前所未有,甚至侵占粮纲船只,将花石源源不断运往汴京
受前代玩石之风的影响,明、清二代采石、藏百之风盛,达到了所谓“无园不叠百”或“无石
”足证当时太湖石已名列名石之首,从该文中还可窥见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对玩石不但已具一定规模,而且对太湖石有特别爱好,并已进行广泛地搜集、收藏和鉴赏。太湖石作为观赏石,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其中载有:“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
艮岳的建造历经六年,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座用太湖石为材料,堆叠起米的假山,名为“万寿…”,据御制艮岳记中的记述:“……其东刚高峙峙立……其南则寺山嵯峨,两峰并峙,列嶂如屏,瀑布下雁池……北直绎霄楼,阁峦崛起,干叠力复,小知其几千里,而与兼数十里……复由嶝道盘仃萦曲,扪石而上,既而绝路隔,继之以来栈,倚石排空,周环曲折,有蜀道之难……”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想象到这座貌似崇山峻岭的假山,小但堆叠得耶么苍劲、嵯峨,而且)又是那么壮观,使这片全是平原的汴京,增添了难能可见的景色。这也影响后人堆叠假山,竖立景石都竞用太湖石
以往总认为太湖石只是产于江南的太湖地区,后来经科学实践证明,只要有古生代的地质,具有岩溶地貌的地方,都会有太湖石.如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也都有太湖石。太湖石是中国名石之一,它千孔百窍、玲珑剔透,形状多样,是具有“皱、透、瘦、漏”四大特色的种石灰岩。因此,很多地方都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形成可供观赏的石头,统称为“太湖石”。据宋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云:“平汀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石,产于洞庭水中,”明计成著《园冶》中载:“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肖夏湾者为最,”可见太湖石最早产在太湖地区,尤以太湖洞庭西山、元山、龙洞山和石公山为上乘,所以名为“太湖百”,简称“湖石”。这些形状干奇百怪,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宫苑和园林中作为堆叠假山的上等材料,因而有人又称它“假山石”
■陈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