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应打开袋口,实行搔菌处理,用小钩耙将菌种块扒出,并将袋口基料层厚约0.2~0.5厘米老菌皮及料扒掉、倒出;覆土。采收,在杨树菇菌膜未破裂时采收,单朵或整丛全部采收。采收后,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5%左右,温度提高到20~24℃之间,促使其产生第2潮菇。②出菇管理。为了刺激出菇,有时也可以在培养料表面盖上一层泥炭土或壤土:催菇,移到20~22℃、相对湿度90%、光照以散射光为主,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0.4%的催菇室内,培养一周,促使培养基表面长出原基:出菇,将袋口朝上,直立排于菇架上,出菇后可用废旧报纸等作纸筒套于袋口,或盖上无纺布或旧报纸,并喷水保湿,促使杨树菇子实体发生:出菇后,菇房温度控制在20~24℃之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光线强度控制在250~300勒克斯,并根据菇房外面气温情况,每天通风1~3次(早、中、晚),每次通风1小时左右。优质菇菌盖直径2~3厘米(暗红褐色),肥厚、大小一致、不开伞(菌膜未破),菌柄粗壮,近白色,长短整齐。搔菌
③棉子壳78%、麸皮或米糠16%、玉米粉或饼粉5%、石膏1%
二、栽培季节
三、栽培技术
④甘蔗渣38%、棉籽壳36%、麸皮20%、黄豆粉2%、石灰粉0.5%、蔗糖0.5%、碳酸钙2.5%、复合肥0.5%,
然后给培养料以降低5~7℃温度和减少10%湿度以及200勒克斯左右的散射光的刺激,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菌丝生理成熟,菌袋会有原基分化,可移入出菇场所进行出菇管理。在培养过程中,室内调控温度24~28℃、相对空气湿度70%左右,应注意温度的变化及通风换气,要防止发菌时产生的热造成局部及暂时性的温度升高。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遮光,因为黑暗的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发满全袋。大约经两三周左右时间。当菌袋两头菌丝长到6厘米长时扎孔,在离菌丝约3厘米处各扎4个孔,以满足菌丝好气的习性。接种后的栽培袋可以放在培养料内培养,也可以放在栽培棚内培养
⑤棉籽壳80%、米糠15%、黄豆粉2%、石灰粉0.5%、蔗糖1%、石膏粉1%、复合肥0.5%
杨树菇属中温型菌类,属恒温出菇型,可春、秋两季栽培。南方地区春季在2~3月份培养菌丝体,4~5月份出菇;秋季在8~9月份培养菌丝体,在10~11月份出菇,如果用保护地栽培,除了盛夏季节,秋末、严冬、初春都可栽培。北方四季气候明显,以春秋栽培最佳,春季在3~4月份培养菌丝体,5~6月份出菇:秋季在7~8月份培养菌丝体,在9~10月份出菇
当锅内温度降到50℃时,取出料袋趁热移入接种箱接种。选用规格为17×40×0.004厘米或15×35×0.00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作为栽培袋,装料量占整袋3/4,在1/4处用撕裂膜绑扎袋口,然后进行灭菌处理。①菌袋制作与菌丝培养。常压下,100℃时煮沸10小时,然后小火再闷煮3~4小时。以保证灭菌彻底。2栽培方法
①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芯10%。1,培养配方
②木屑40%、棉子壳38%、麸皮15%、玉米粉3%、饼粉2%、糖1%、石膏1%
菌丝正常生长的pH值为6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而子实体形成、发育、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子实体形成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在85%左右。杨树菇菌丝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在15℃以下或39℃以上四、五天都不会死亡,但是最适合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6℃左右:杨树菇的子实体原基在18~26℃之间的温度下才能形成,以22℃为最适生长温度
香味浓郁,鲜美异常。杨树菇,又名柱状田头菇。菌盖表面平滑,暗红或褐色,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变咖啡色,菌柄中实,纤维质,又脆又嫩
一、特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