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并非没有文物价值,它是一个时代和社会最基础的部分,它是古代文明的基石。保护古民居,和保护古城墙同样重要,前者是历史的辉煌,而后者是历史的积淀
中国青年报
朱金中
对于一贯对民间古迹的忽视,很多部门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资金紧张,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保护维修。据说这个措施在德国富有阶层很受欢迎。这种做法最大限度调动了民间资金对古堡的日常维护,无疑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德国的山区有很多中世纪的古堡,对于这些建筑的维修,德国就推出了“一元钱政策”,任何人向联邦政府缴纳一元钱,就可以享有至少20年的古堡居住权,但条件就是未经专家和政府部门许可,不得擅自改建、拆毁这些古堡。其实国外对于保护民间古迹建筑,也并非都是由政府掏腰包,而是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保护。西安文物部门的七大建议无疑开了个好头,发动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古建筑
可见,散落于民间这些古迹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且不说对于研究历史、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仅仅这些破落不起眼的“楼房”,记录的是一个城市、一段历史的沧桑变迁。类似于古民居这样的文物古迹真的就没有保存价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比如西安市化觉巷232号院落,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两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由此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看到这里,笔者禁不住为这七大措施叫好。我国古文物保护向来有一个误区:重大轻小。而对于散落于民间的小型古迹文物,则不管不问,任由其自生自灭,甚至打着“规划、发展”的旗号横拆乱毁,说它们“没有保留价值”。对于那些重点古迹、大型文物,保护起来不遗余力,舍得投入大量资金,甚至一年三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的风雨历程,残留的文物古迹是一个个时代和历史的有力见证。正是这些普通的院落和普通的居民,构建了当时的繁华盛世,支撑起绵延不绝的古代文明。那些巍峨高大金壁辉煌的宫殿楼台、寺阁庭院固然代表了那个时代辉煌灿烂的文明的顶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民居古镇才是那个时代文明的基石
第二个主要工作是提出七大措施保护古民居。这或许也是保持、恢复古城风貌的途径之一。”(7月19日《三秦都市报》)。另外,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黄伟说:“目前有些人自己也想在城墙内建一所属于自己的传统房屋。因此,我们还建议政府在旧城历史街区合适的地方规划成片院落,材料可以从民间收集,或者请收藏爱好者自己投资建设,开发为旅游接待用房。据,西安最近开始对市区内的古建筑进行大规模保护,主要工作有两大块,一是对西安城墙进行大规模修缮,这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大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