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知识 / 初探木文化的存在和盆景艺术的起源

初探木文化的存在和盆景艺术的起源

这些,都可说明民族之“根”发祥于东方而且“华”“花”通用的华夏人血脉里永在的树木情结,以及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木文化现象。至于有关木的使用和木的艺术,特别是极富想像力与木有关语言符号的字体构成,都确切有考地表明东方的华夏民族对木依附的行为意识里,已具备了一种文化的特征表现。这些表现如涉及到起居的“村”“床”“寨”"“楼”等,,涉及到关系如“相”(木与四)等。还有人靠在树旁就是休息,一个“休”字便道出人类了曾有的树居史。相加个心就是“想”(因为距离的存在)。中国易经文化内容的核心八卦,将属木的东方之卦赋予了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因某种文化形态的存在似乎可称之为属“木”的民族

这种由个人需求而产生的与树木的自然环境对话的欲望,既是产生木文化的社会发展的意识基础,也是去表现人的树木情结的盆景艺术所产生的理由和意义所在。在可静观可孤赏的盆景艺术形式里,更能体会比例距离决定了人与树木的自然环境亲近融洽状态变化的社会发展的环境这状态的变化显示出了由人类祖先依顺敬畏自然以获得生理需求的群体心态,转而由人的个体去寄托精神情感需求的区别。盆景是借鉴园林艺术为人的树木情结提供神游的景观艺术

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盆景是华夏民族生存意识里特有树木情结自然的艺术表露。所以,当生存与树木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时,人就会去钟情树木,去移情自然

由此,树木对人类的生存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形成了人的生存意识里难以弃舍的情结。人类祖先是从素食树居为起点,以此开始向文明社会的进化发展。这情结,它凝聚了进化过程中人的生存意识里与树木之间最原始的依恋之情

从华夏民族整体的生存状态对自然的依附性和盆景艺术起源于某种生产方式的联系中,可得到这样的印象,“生产事业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生产方式是区别文化形态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何新)。谈人的树木情结,就是去了解一种文化形态,“不了解一种文化形态,就不能理解与之相关的一种艺术”(何新)

谈人的树木情结,本质是去了解农业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对盆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由于人的树木情结是一种生存意识的延续,那么人的初始象征艺术创作就必然会凸现求生趋利避害的心态。这心态由个体意识产生,经群体意识认同而统一后,即成了特定的表意符号,艺术风格及流派也就在群体意识趋同的作用下得以生成,“因此,离开社会文化史的观察,就不可能理解纯粹的艺术史”(何新)。关注人的树木情结,认识木文化的存在也是研究盆景艺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从人的树木情结着眼,探讨了盆景艺术的产生与华夏民族独特的木文化形态的联系,从民族的生存意识里再去品思“天人合一”这古老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这将对盆景艺术传统的研究或许更系统更全面些。本文在此提出的以树木情结为主要内容的木文化现象,尚仅为概念,需有待进一步完善。故此,本文仅是引玉之言,希有关业内方家介入指导,让木文化在盆景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求证出它本来的作用和位置

民族整体的生存对自然有很大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是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作用下,人与自然未能分化的生活现实所致。如果说盆景艺术是对这传统思想的印证,那这也是盆景艺术能传承所依托的基石。古代哲人关于人及生命意义的思考,是遵循人类自身的进化规律,并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命题,提出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辩证思想。华夏民族始终处于“守土敬天”的农业社会,“东方者木,农之木。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这种对自然的依附性,也正是华夏民族之所以产生树木情结以至木文化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人与自然亲近融洽精神需求的盆景艺术,是以人的生存意识为表现的,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印证和回归的一种艺术形式

园林从比例距离等条件上基本满足了作为对话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要求,对话的方式则由人去模仿某些自然景观的局部,并刻意点染一种氛围,继而实现某些对话的主题情调。可游可居园林的出现,应当是人与自然一种对话的方式。在这里,比例距离是产生园林艺术的重要条件,没有距离和比例的限制,那应是自然景观,而不会是园林艺术。战国时期,自然山水主题的园林已经萌芽

本文意从人类进化过程中,树木情结的形成和作用的视角,来探索因。如何客观地回答“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是需对中国特有的木文化的存在及内容作些研究和探索

在木文化形态下产生和发展的盆景艺术,如何起源于中国这样的命题

由于人的生存意识里有树木情结的存在,在情感上就会产生与树木及树木生长环境进行交流对话的欲望.这也可视为是木文化的源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171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