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理景”可以按其规模与特点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像南京的鸡鸣寺、无锡的锡山和惠山、杭州的西湖等。3.风景点。一般都有亭阁、寺观等建筑。虽然这些风景的规模并不很大,但都是向所有的人开放,具有公开性的和公共性.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是指利用城邑郊外或市区依托某一佳山好水形成的游览胜地
但盆景没有实用功能.没有空间环境可供人们使用.它是只供现赏的纯艺术品,而其他四种理景的艺术性是和实用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既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又是物质财富。不过风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还有不可再生的属性(如天然地形地貌),和建筑的纯产品性质(即全由人工建造而成的)还有某种根本性的区别。正如建筑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又是一种艺术门类一样,具有双重性质。除了上述四者之外,盆景也属于理景艺术
过去,我们把庭景和园林混在一起统称“园林”,造成了概念上的含混淆;。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们追求自然意趣的良好形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1.庭景。庭景都是依附于其建筑物的.不具有对外单独使用的功能。是指在建筑物的外部附属空间棗庭院中凿池、置石、莳花、种树,人为地创造少而精的自然景色
园林和庭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独立使用.即使一二百平方米的小园.也有单独的门可供出人;而庭景则完全从属于厅堂斋馆一类的建筑物,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从规模上看.园林大都比庭院大,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苏州的“残粒园“,面积仅14Om2.比留园冠云峰庭院小好几倍.但它有门单独可供出入.所以仍不失为一座真正的“园”。虽然有些庭景也冠以园名.如“芥舟园”、“壶园”之类.但这是文人的浪漫之笔.其性质如同以石峰象征山岳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夸张,而非真实如此
‘氏’在前似石似树。今将‘园’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口’字居中为池。是指围入一定范围之内的、可独立使用的自然景观区域。童隽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所说的一段话很有趣味:</P><P>“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需要.实全含于‘园’字之内。2,园林。‘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
当然,这种营造方式上的区别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造园中也有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原有天然景物的问题,而风景点、风景区也有如何进行人为加工以改善景观的问题.二者互有交叉渗透。也就是说.两者都以求得自然美的享受为其主旨,只是它们的营造方式不同:园林之景以人工建造为主.而自然山水风景不能人造,只能以开发、利用为主。其实.不管园林也好,风景名胜区也好.中心内容乃是一个“景”字。使用“理景“一词的目的是想对景观建筑学的内容作更本质的概括,进而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加以把握与探求。理的方法可有不同:或者是“造”,如造园、造盆景;或者是“就”,依山就水,巧妙布置.使山水之美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如风景点、风景区。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用“园林”一词来代表景观建筑学范畴的全部内容(包括城市绿化和各种公园).这种泛园林化的倾向,不免带来某些概念上的含混。意在把风景区、城市绿化和各种公园都包括进去。随着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开展,后来又有了“风景园林”这样一个复合名词。无景不成其为园林.无景也不成其为风景区(点),景是它们的灵魂。所以我们不妨将这两种景域的加工处理以“理景”二字概括之棗“理”者,治理也
自然观和人文景现资源都较丰富。以上四种景观都有或多或少、或简或繁的使用要求.是人们活动于其中的一种生存环境:庭景的游息功能较简单,但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用价值很高;园林除游息外.还有居住、待客、宴饮等生活内容;风景点有众多公共活动容纳于其中:风景名胜区就更复杂,有内外交通及公众食宿问题等等。这是规模铰大的、由众多风景点组成的区域性景现。也就是说,随着规模的扩大,内容也多样而复杂起来。如扬州瘦西湖棗蜀岗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风景区等。4.风景名胜区。这种情况和建筑很相似,只是建筑的功能更为复杂而密集,所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