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至1981年宝鸡市博物馆在当地发掘一大批墓葬,出土的有铭铜器显示它们是西周弓鱼 国墓葬,但文献上并没有记载,可见这是文献失载的一个诸侯国。出土文物表明这个方国具有很高的工艺铸造技术,如果不是铜器上有铭文,我们无从知道它是哪一国族
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类的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而中国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中国青铜器,则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一目了然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非洲稍晚,比中国晚一千多年。美洲的青铜历史始于何时还不清楚,大约是公元以后的事情了。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年代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早的。这里曾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其次是欧洲,再其次是印度,也有四千多年,与中国差不多。世界各国及地区使用青铜器的时间不一样,其中以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使用青铜器最早,距今约有五千多年历史
就世界范围来说,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特点。如前所述,中国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地位、身份的贵族的价值,具体如天子九鼎之类,即青铜礼器在使用与埋葬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身份高的则多埋藏几套。这种组合体现了一定的功能。西周则盛行鼎、簋组合。尤其当时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青铜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商代盛行以觚、爵配对组合。一般奴隶主贵族墓葬常出一觚一爵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一)形成期
(二)鼎盛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
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
青铜艺术,为我国铜器艺术中的精典。中国的铜器艺术,包括红铜、青铜、黄铜、铜鎏金等。因青铜艺术起源早、时间长、影响大,故本专辑以青铜艺术为主,个别内容兼及其它品类,以较全面地展示我国铜器艺术的渊源和发展。上古至隋唐前以青铜为主,隋唐后以黄铜及铜鎏艺术为主
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其中铜斧、三棱短剑、四棱锥子很有特点。日本更不用说了,青铜剑、戈、矛等是由大陆传去的。东南亚各国的青铜器受到中国南部青铜器的深刻影响。还有手镯、脚镯之类的装饰品。欧洲在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是其代表。与中国北方邻近的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如曲柄刀、短剑、锛、弓形器等显然与中国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巴尔于和东南欧也曾以青铜文化发达而著名。总而言之,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制品显然以武器与工具为主,生活器皿为辅。在此之前的米诺斯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器是工具与武器,有斧、镰、锯、刀、剑、镞、矛头等。越南的青铜器制品与中国相仿。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一带,青铜也多铸成武器,如刀、斧、剑、戟、弓箭。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为主,武器与工具虽然不少,但毕竟所占比例较小
(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证
所谓艺术欣赏价值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很高超,如同一条字、一幅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甑的双耳为兽首耳,口沿下有两道细棱,饰对称的大夔纹和小圆涡纹。通体作象形,其腹部宽大结实,四足粗壮,踏地有声;象鼻卷起,略呈反S形。加之用合范法铸造,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例如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三联甗,其形制前所未见。纹饰相当精美。不但放置稳当,而且一次能加温蒸好三锅饭,可见其构思之奇巧。更为难得的是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是饕餮纹、夔纹,鼻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简直是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以前发现的这种类似现今蒸锅式的甗都是单体的,而三联甗则是由并列的三个甑和一个长方形案状的鬲组成的,犹如长条桌上放着三只带耳的蒸锅。从器上铭文得知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商王武丁之妃妇好的器物,怪不得如此珍奇。案上有三个圈形灶孔,用来承置甑体。如前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相繁多。商代晚期青铜器一向为世人所宝爱。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使人叹为观止。长方甗架四周饰一圈蟠龙纹,相间有圆涡纹,其下加垂叶纹。如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狮形山的象尊,精美绝伦。既有凝重感,曲线仍然显得流畅而不呆板,活脱脱是一头现实生活中的象的形状
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商周时期,天子为了统治国家,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给各级奴隶主贵族,构成金字塔式的统治层次,有助于维护奴隶制度。宜侯矢簋显示康王时仍有分封诸侯之事。文献中缺少分封时礼仪制度的具体记录,而铜器铭文中比较详细。分封时王要赏给诸侯鬯瓒、弓矢、土地和民人
(二)为失载或记载甚少的上古国家提供了宝贵资料
西周成王时,据文献记载,曾有迁宅洛邑一事。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贡道里均。如《书序》曰:“成王在丰,欲室洛邑。”《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尽管目前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问世,毕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但《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1964年陕西宝鸡出土成王时铜器何尊一件,铭文开头便说“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作《召诰》、《洛诰》。”不过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在现存的商周青铜器中,司母戊方鼎以其巨大而闻名遐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形体宏伟,外观庄严。在奴隶社会的商代,要制作如此巨大的铜鼎,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通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它有复杂的形制,多彩的花纹,增加了艺术的欣赏性。所以说青铜器不同于甲骨。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当然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另外像西周的何尊、墙盘、利簋、大克鼎,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攻战纹壶等,都是国之瑰宝、艺林中之珍品。虎食人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且从提梁至三个支点通体都是花纹,铸造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尤其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
商周青铜器秀美多姿的形态、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不但为研究上古美术史和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是现今装饰艺术很好的借鉴物
中国青铜艺术的历史
(三)转变时期
(四)关于商周军制与战争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用与价值
(三)关于分封制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一般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以上所讲乃中国青铜器的数量、种类、质量、流行范围、青铜器铭文、流行时间、与礼制的关系、铸造工艺、组合情形等九个方面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了解其本质,才能作好鉴定工作
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
敌方以淮夷、玁狁为主。推算双方投入兵力在两万人以上。攻打淮夷的目的之一是收取那里的赋税。胜利之后,要向祖庙献俘。这些细节都只能靠铭文来获知。战争的规模很大。据金文可知,西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军队有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据小盂鼎记载,两次战役共生擒鬼方酋长四人,馘五千一百余人,第一次俘人一万三千八十一人。将领出征,其族人随同出战
我们知道,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只有《尚书》、《诗经》和《春秋》三传等书。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就是这仅有的一些书籍,经过历代传抄,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要想根据这些资料对上古历史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是很困难的。正如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中所言:“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而青铜器铭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
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上篇:青铜艺术概述
春秋以后,奴隶制开始衰落了,青铜器也开始走下坡路。从上述论说可以看出青铜器的发展是以夏商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为起点,在商宋周初奴隶制发展到高峰时期,青铜礼器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所以说青铜礼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权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它不适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这里。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到战国晚期,青铜器主要是青铜礼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对待实用器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我们在鉴定时必须注意的。这是从整个奴隶制度发展与消亡来说。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显然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而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死后埋葬于地下。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
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最早用失蜡法在战国早期,在此之前是用合范法。对此外国曾有错误的看法。而中国不大用失蜡法。这都不对。这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艺术观赏价值。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产生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来。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外最早研究中国的铜器是从铜镜开始的。外国铸造青铜器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可作很细巧的东西。因为铜镜用失蜡法,所以开始认为中国是用失蜡法,但后来发现早期铜器并不是用失蜡法,于是又180度大转弯,说中国无失蜡法,是从外国传入的。只是合范法在商代与西周春秋时期大量使用罢了。中国既有合范法,也有失蜡法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王个方面: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印度河流域,青铜铸造技术较高。有的很先进,有些地区则落后。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欧洲人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铜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间已发明了脚踏风箱这样的冶炼设备。匠人们熟练运用热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术制造青铜器具。而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各地的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不平衡
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它们体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给青铜器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例如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即我们以前称之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有不少青铜制品不同于中原地区,像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还有短剑、短刀和饰牌等,别具一格。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所及只是中原地区铜器,其他地区的青铜器研究只好从略了
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而文字对于历史研究十分重要,一篇长篇铭文不亚于一篇尚书,可见其珍贵程度。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达497字,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而铭文本身又是我们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是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罕见长篇铭文。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字
周武王伐纣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逸周书·世俘解》也说:“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逸周书》曾受到疑古学派的极大怀疑,所以学界对武王是否在甲子日伐商意见分歧。关于伐纣的具体日期,《书·牧誓》曰:“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成》:“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灭商在甲子日,由于记载十分具体,引发研究者的疑窦。1976年陕西临涧零口乡零河西出土西周初年青铜器利簋,铭首曰:“珷征商,惟甲子朝。”从而解决了千百年来的一段悬案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有必要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国家青铜器的情形。而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则不同
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铁器时代,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相反,由于当时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产品的其它领域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文献关于中山王国的记载很少,连王室世系也不清楚。而鼎铭等显示了前后衔接的六代中山王的世系,从而为深入研究中山国历史奠定了基础。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掘中山王墓,出土中山王舋鼎等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中山王舋鼎铭达469字之多。这是战国时期最长的铭文,对于研究中山王国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
虎瘦劲而凶猛,牛庞大而憨实,两相对照,令人忍俊不禁。器身通体漆黑发亮,如同新铸的一般。1967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一件牛尊。横竖成行,章法齐整,结构均衡,字形依笔划繁简略有错落,更显得活泼。解放后出土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是墙盘,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牛体浑圆,四蹄粗壮,头部前伸,双目圆睁,似在呜吼,造型十分传神。西周时期也有很多艺术精品,其中以牛尊最具魅力。笔划圆润,起笔收笔皆藏锋,给人道劲秀美的艺术享受。造型大方而沉稳。盖上铸一立虎,虎四足向前,后身微缩,俨然在捕食。盘为方唇、浅腹、附耳、圈足。有些器物由于自身用途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如此奇巧,但细细察看,仍然可以体会铸造者的一片匠心。铭文共284字,铸于盘内底,共18行。腹部饰一圈带状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宽扁的窃曲纹,纹饰的设计恰恰与器形的宽侈适应,因而给人以流畅、舒展的美感。尤其别致的是背上开一方口,口上加盖,盖与牛背以系环相连。整体作牛形
中国青铜器流行时间很长,就青铜容器来说,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青铜器发展历史之长,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流行时间之长既为我们鉴定它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序列,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因为战国以后青铜礼器便衰落了,所以本书一般讲到战国末期为止。当然工具与小件青铜饰件的产生则更早些,应该在原始社会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