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病虫防治 / 大蟋蟀

大蟋蟀

头部半圆形,有光泽;头部较前胸宽,复眼问具有“Y”形纵沟;触角丝状,与体等长或稍长,单眼三个,并在一个水平线上,中眼横半月形。(1)成虫:体粗壮;雌虫体长35~38毫米,前翅长30毫米;雄虫体长35~42毫米,翅长38毫米,赤褐色。背上密布划点;后足腿节强大,胫节粗,具两列4~5个刺状突起;雌虫产卵器管状,短于尾须;末端有2个长刺如双叉。前胸背板黑褐色,前部粗大,后部稍细

(1)药剂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25克混米糠或麦糠5千克,加入少量水搓成团,于闷热的傍晚,在受害田间,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团;或者在除草后,用菜叶按10%的量加入敌百虫拌匀后撒在田内

(2)卵:近圆筒形,两端钝圆,稍有弯曲,长4.5毫米左浅黄色,表面光滑

【分布】湖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江西等地

【危害对象】大蟋蟀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能危害多种花木和花灌木

【目科】直翅目,蟋蟀科

【别名】剪刀汉,肥腿,上猴等

【危害征状】此虫在土下主要危害各类植物的根部,在地面食害小苗,切断嫩茎顶;造成缺株或分枝不正常

(3)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唯体较小,色较浅,体色随虫龄增大而加深。若虫七龄,翅芽出现于二龄以后,若虫的体长与翅芽的发育,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长

(2)人工防治:在雨水多的季节,用锄头挖开洞口,常易找到虫体而杀死虫体

【发生规律】大蟋蟀一年发生l代;以若虫在土中越冬;广东和福建南部越冬虫于3月份开始大量活动;3~5月出土危害幼苗;6月中、下旬成虫出现,羽化后的雄成虫夜间在洞口展翅磨擦而呜,雌虫即随声而至,进行交尾活动,至交尾时期,雄虫迁人雌虫的洞穴内同居。每雌可产卵500粒以上;初孵若虫数十头一起。大蟋蟀一般在傍晚爬到洞口。天黑时,用前足和头部,将堆积在洞口的松士推开,出洞到附近寻找食料;除了就地取食外,还带回一些食料存放在洞中作储备。卵产于雌成虫扁室的洞穴底部,20~50粒一堆。在母穴中,以母虫准备好的食料为食,稍大后即分散自行觅食,并潜居土块下、缝隙中,随后即分别营穴独居,通常一洞一虫。该虫性喜干燥,多发生于砂壤土或砂土、植被疏松或裸露、阳光充足的地方;潮湿壤土或粘土很少发生;晴天闷热无风或久雨初晴的温暖夜晚,出穴最多;阴雨凉快的夜晚则甚少出穴;大蟋蟀若虫历期7~9个月.经7次脱皮变为成虫,成虫10月份后陆续死亡

【形态特征】

【防治方法】

【学名】Brachytrupesportentosus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202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