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人爱牡丹
⑸[唐]徐凝.寄白司马.
关键词:牡丹 帝妃 唐代诗人 僧人
⑶五代笔记小说大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三、僧人爱牡丹
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录了一个药方:大黄牡丹汤方,言其药材成分有:“大黄四两,牡丹一两……”⑵(P36),说明“牡丹”这一名称很早就有了。但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开始于南北朝时期,这在文献里多有记载,如唐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⑶(P210)《谢康乐集》还指出牡丹种植的具体位置:“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⑷(P42)谢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公元422年曾任永嘉(今浙江永嘉)太守。《诗经·郑风·溱洧》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⑴P702)这里的“芍药”指的就是牡丹。牡丹,雍容华贵,妍丽妩媚。作为“牡丹”之名记载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当时,只是用其根,谓“丹皮”。本是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较早作为观赏、纪念物相赠者,应该是商周时代。从这些资料看来,牡丹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当在1500年以上
⑹[唐]刘禹锡.赏牡丹.
⑿[唐]舒元舆撰.牡丹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太平广记》中这样的记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⑽唱歌第一的李龟年马上演唱,李隆基也调整好笛子伴奏,可见玄宗对牡丹花的深爱程度。会花方繁开。在花中第一的牡丹面前,皇帝第一的李隆基面对妃子第一的杨玉环,“花面交相映”⑼, 兴致更高了,立命李白写新词。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因刚得到四株极品牡丹,又正值牡丹花盛开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兴致勃勃去赏玩牡丹。⑻(P1549-1550)这段记载,说明在开元年间,皇宫中才开始重视牡丹花。高宗皇帝曾召聚群臣宴赏双头牡丹,武则天曾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据说最钟爱牡丹花的的当数唐玄宗了。诗、乐、花、人,好一幅太平盛世赏玩图!。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太真饮罢,敛袖巾重拜上。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不愧是诗才第一,虽然宿醉未醒,依然是“斗酒诗百篇”,在沉香亭畔,牡丹花前,立成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旨。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在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睐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徐夤的《牡丹花》:“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徐凝的《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如对牡丹花爱惜的,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皮日休的《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李商隐的《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题开元寺牡丹》:“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如赞美牡丹花娇艳的,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如对牡丹花痴爱的,王毂的《牡丹》:“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白居易的《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等等,枚不胜举。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⑻[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204)[Z].北京:中华书局,2006.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⒁(P101)皇帝喜好牡丹,也喜欢作牡丹诗,“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⒂(P1906),这自然就带动了臣民也赏爱牡丹,他们也留下了不少传诵至今的咏牡丹诗。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及暮归大内,即此诗满六宫矣。太和中,车驾自夹城出芙蓉园,路幸此寺,见所题诗,吟玩久之,因令宫嫔讽念。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其诗曰:“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故裴兵部怜《白牡丹诗》,自题于佛殿东颊唇壁之上
注释:
⒁[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自然会引起文人墨客的讴歌、赞美,而唐代文人对牡丹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借物抒怀,见景生情,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诗坛大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牡丹诗
摘要: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是唐代的国花。可见上至帝妃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⑴袁祖社编.诗经·郑风·溱洧[Z].北京:线装书局,200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牡丹与时代一道迅速繁荣发展,国都长安成了牡丹花中心,栽培牡丹、赏爱牡丹盛况空前,称牡丹为“百花王”“国色天香”。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是倾城出动,争看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⑸,“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⑺由此可见,唐代人对牡丹的热爱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唐人的牡丹情结
⑼[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⒂袁祖社编.礼记·缁衣[Z]. 北京:线装书局,2002.
⑷[南朝·宋]谢灵运撰.谢康乐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对牡丹的偏爱,这一直影响着后世人去观赏牡丹,爱护牡丹
⑾[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⒀[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甲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⑵[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⒃[宋]王谠撰.崔文印.谢方评注.唐语林(卷七补遗)[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慈恩浴室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朵。”⒃(P235)慈恩寺的老和尚非常爱花,精心培育了二十年,才培育出新品种——深红色牡丹。除了皇家御苑,寺庙道观的牡丹花也很有名气。真是个花痴啊!。《唐语林》卷七补遗说:“京师贵牡丹,佛宇道观,多游览者。这株牡丹藏的很严,和尚将他们领进一个小院,打开一扇房门,里面有佛像和佛幡,板墙上遮着布帘,在帘幕后有一暗门,打开暗门,进入一处精致的小院,院中央用木棍围建了栅栏,栏内是一丛深红色牡丹,枝叶婆娑,正盛开着数百朵花。因怕别人觊觎他的牡丹,轻易不许人看,但架不住爱花者的请求,才带他们去看。此时朝阳初升,露水半干,牡丹花好似一团团红火,晶莹润泽,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结果后来被人偷挖走,老和尚气得吐血而死。据说唐朝时最富盛名的牡丹花极品,在佛门圣地大慈恩寺
一、帝王爱牡丹
花初开,杨贵妃就带着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天后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⑿(P146)说明武则天的家乡,早就种有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已经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武则天才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植到京城来。武则天也好牡丹,舒元舆《牡丹赋》记载:“天后(武则天)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国忠以百宝妆饰栏盾,虽帝宫之内不可及也。”又:“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⑾(P53)由禁中到贵戚、官宦,直至士庶平民,整个长安城,包括寺观在内,几乎无处不植牡丹。文宗也很喜欢牡丹花,《南部新书》中载:太和中,程修己以书进见,尝举孝廉,故文皇待之弥厚。会春暮,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时杨妃侍上,曰:“妆台前宜饮以一紫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⒀(P69)。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泗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杨贵妃尤好牡丹。在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都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
⑺[唐]白居易.牡丹芳.
⑽[唐]李白.清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