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的相互交往中,中国古老厚重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法兰西文化艺术的发展。那么,法国那闪烁着异域风情的神奇文化也同样叫中国人魂牵梦绕
其中就包括法国画家吉雷迪尼、蒋友仁等人,他们的学生中就有清雍正内务府总管兼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年希光,一七一九年,法。随着中国瓷器贸易对欧洲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并使之更好地适应其市场需要,欧洲精明的商贾也不惜出资派遣艺术家来中国传授西方文化、艺术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达到了其封建社会的某个高峰,加上法国耶稣教士们所描述的理想化的“中国图象”,当中国瓷器、丝绸等大量涌入法国时,自然强烈地影响当时法国人的艺术思想,这个时期的法国产生了一种比过去自由、多样,近乎东北化的新的风格——“洛柯柯风尚”
十七世纪中叶,中国陶瓷的造型与装饰手法也广泛深入地影响了法国陶瓷文化的发展,1664年法国纳维尔瓷厂就开始生产了仿中国图案与纯粹中国样式的产品,之后,为了适应法国人的口味,纳维尔瓷厂将东西方图案进一步融合,例如:在碟子装饰上,中间绘上中国式的花园,而四周却画上了法国式的花边图案。值得一提的是1771年至1773年之间在巴黎出版的一本名叫《中国花卉·装饰·边饰·人物和主题图画集》,在陶瓷行业中奉为图典,深受陶瓷艺术家和工匠们的热爱……。在法兰西最古老的圣克卢陶瓷厂也曾仿“德华”瓷厂生产瓷面上有梅花枝的中式白瓷。1725年建立的尚第伊陶瓷厂同样以生产中国风格的瓷器而闻名,如:香炉,手捧鱼状花瓶的传教士,以及尖头和尚等
他们是这样来盛赞它的:“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在所有的中国陶瓷中,最受法国人欢迎的是彩瓷和青花瓷。雨果在他的诗中曾呤颂青花瓷:“来自茶国的处女,在你迷人的梦境里,苍穹是一座城市,而中国是它的郊区,在我们的暗淡的巴黎,面额纯洁的少女,你在寻找,你的金色蔚蓝的花园,那里孔雀开屏,你向我们的天空微笑!一个快乐无邪的孩子,在釉彩鲜艳的陶瓷上,绘着天真的象征——蓝花”。可见,他们对中国瓷器的热爱,甚至超越了瓷器本身,而在潜意识中描绘中国的美丽、富饶
人们对莹洁光润、纤巧精美的中国陶瓷赞叹不已、视为珍奇。第一艘法国商船“昂菲德里特号”来到了中国,1701年它再度扬帆,两次远洋,从中国运走了大量的瓷器等工艺品,这使得古老、精湛的中国陶瓷进入了法国社会,并很快地渗入了法国人的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中国陶瓷的到来,在其文化及艺术史上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路易十四的王室清单造册中,仅收藏中国细瓷一项就达到上千件以上,他还修建了一座摹仿中国情调的特里阿农宫,也就是“瓷宫”。陈设、收藏中国陶瓷一时成为时尚,宫廷、王室的贵族们更是把对中国瓷器的拥有量视为地位、财富的象征
康熙48年(法国路易十四王朝的1709年),闻名中外的圆明园大兴土木,其长春园和“水法”中有些正是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精心设计的,它吸收和借鉴了“洛柯柯”的艺术形式及装饰特色,另外,法国人三度空间透视,立体明暗在二度空间的处理手法,对色彩的认识等等,都使中国近代的艺术家与工匠受益匪浅,清宫“珐琅作”瓷胎画珐琅的装饰风格以及通过景德镇御窑厂使整个景德镇的陶瓷装饰风格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法国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曾驱使圣上(乾隆皇帝)指令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王致诚,蒋友仁设计制作瓷器、珐琅器,法国式的涡卷纹等“洛柯柯”的装饰风格甚至流传至今,仍昌盛不败
“洛柯柯风尚”起源于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并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法国社会及欧洲出现中国瓷器热的时候,正是在“洛柯柯”时代,中国陶瓷精巧的造型,淡雅的色彩、流畅及写意的装饰线条,恰是“洛柯柯”艺术纤巧、淡色,喜爱“S”形、“C”形曲线以及重自然逸趣的风格典范。路易十五的首席画师,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的权威和代表:弗兰克斯·布歇,同样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设计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中国风格的陶瓷作品,如现藏法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中国生活场景”、“鸬鹚捕鱼”、“茶会”、“吹哨子的人与小鼓手”等。可以说中国陶瓷的温雅清脆即象征着法国“洛柯柯”时代所特有的东方情调
当中国古文明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以基督文化为背景的法国才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发生兴趣,中法文化最初交流是在明清之际逐渐展开的,在此之前,中国不曾见识法兰西的存在,而远在欧洲大陆的法国也只传闻远东的“丝地”而已,随着十三世纪法王路易九世派遣使者访问蒙古帝国,以及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法国人才籍此略知远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和她的风俗、历史。直至十七世纪末,中国清政府与路易十四互赠礼品书籍,才正式拉开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序幕,而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的,正是那凝聚着深刻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