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市场火热发展的今天,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惹人关注,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也成为焦点。近些年,不少艺术家逐渐离开艺术区,原因各异。中国艺术区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可能的出路又是什么呢?
艺术家向往的是一种较为自适的创作空间,而且艺术区这种机制比普通公寓方便。艺术家时不时聚聚,可以让生活更有趣。因此,很多艺术家还是不愿意放弃艺术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此外,藏家去一趟艺术区,可以多走几个工作室,如果离得远,机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但也有人表示,艺术区的意义不局限于交流本身
有些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中实验性很强的展览,可能就会被控制得比较严,失去了之前大家聚在一起探索、实验的自由度。艺术区的产业价值一上来,艺术的生存空间就变得狭小了
艺术区是否还有存在必要
而房租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主导因素?中国的艺术区最开始都是模仿国外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空间等基本构成跟国外很像,但为什么会存在诸多的矛盾,说到底还是机制问题。国外的文化区是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而国内的艺术区发展成熟后,有时就会被国家接管,变成产业基地,在管控上日渐加强,不可能像国外那样“野蛮生长”,地产商人也随时可以打着艺术之名入侵
至于艺术区里的商业化倾向,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在国外,藏家或者大众要买最流行的画作、最新锐的作品,就会到艺术区的画廊去。但在中国,艺术家多数还没有被画廊所代理,没有规范的运作渠道,藏家只能直接到艺术家工作室跟艺术家谈,艺术家也就必须花很多功夫应对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创作,如此,商业气息更浓了
全国各地的艺术区,多数位于老厂房里,像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原来都是电子厂,上海的红坊原来是钢材厂,广州的红专厂原来是罐头加工厂。业内人士说,核心问题就是房租不断上涨导致的矛盾。这些地方出租后,被艺术家开发成艺术区。而最近两三年来,经常出现艺术区的画廊等被强行断水、断电,被迫关门等情况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这些原本位置不太好的厂区,慢慢地进入到城市的焦点位置,房租自然也就逐步上升。而艺术机构又不像咖啡店、服装店等小的商业空间,只需要几十平方米,艺术机构要办展览,对空间的要求会比较“奢侈”。此外,租约通常也比较短,一般就是一年一签或两年一签,艺术机构处于一种动荡状态,很难做到长期规划。大空间的租金和收益之间的矛盾,让多数艺术机构难以承受,画廊的经营压力很大
房租上涨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难容身
譬如设立基金会的制度,鼓励艺术家、艺术机构自由申请,做到公开透明,让草根的探索性艺术获得成长的可能。”。“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交易量很大,其实真正落实到活着的具有探索性、思想性的艺术家身上的,很少。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艺术区,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借鉴国外对艺术的扶持方式。尽管徐子林认为创作型艺术区的功能在削弱,不过,他也强调,无论是哪种业态,政府对艺术区中的艺术群体、艺术机构都有扶持的必要
“如果说为了逃避房租的压力,艺术机构迁移到更加偏僻的地方,又会有人流方面的问题。而在798、莫干山这些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艺术区,有些艺术机构又抱怨,来的观众不少,但并非目标客户群,很多都是游人或学生。”策展人徐子林说。交通不方便,观众不愿意去,同样很难经营。据悉,2007年,很多艺术家离开宋庄,就是因为租金上涨
在徐子林却看来,像宋庄这类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由于艺术市场处于疲软、冷淡状态,艺术家需要彼此取暖,互相鼓励,因此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而今天,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发生急剧转变,艺术家的聚集效应也出现了改变,扎堆的意义已然被逐步消解
地产入侵与商业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