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关键
“兼村变城”是一个大趋势。即在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对于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块并不进行完全化的改造,适当保留一部分有特色、对生态系统有促进作用的风貌与人文。近十年来,城市人口的增加,外来人员的入驻,给住宅供应造成了很大压力,城市扩容必然走向城郊。在宜居生态规划思想背景下,董卫教授与东大社会学何志宁教授等一批学者共同提出了“城乡共存发展”的建议
未来路径
城市化
高层建筑在哪里什么时期都可以建造,但南京老城的文化底蕴却会受到不协调的高楼影响。他建议:做地产开发不要破坏区域内的生态结构和历史人文风貌。对于开发商,董卫教授的建议还是那四个字,“因地制宜”。像目前住宅多为高层建筑,相对于传统的多层,高层在解决居住压力上的能力的确优于多层,但董教授还是建议不要在南京老城核心区域建造密集型高楼
城乡发展不需要二元对立
开发商因地制宜规划者按需所取
针对南京近些年的城市规划,董卫教授谈到:南京近几年在宜居生态规划上做得还算不错,尤其是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做得很好,但也积累了不少城市病
”。“但是,地产开发往往是在前期规划建房子的时候,大肆破坏原有绿化和生态系统,而在后期又为了提高绿化率而多铺草皮来补救,这一来一去早就破坏了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对于处在中国城市化大潮中重要一环的房地产来说,近几年成功地走过了绿色社区、科技住宅的应用和概念上的转型升级。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城市幸福生活的向往。上海世博会提出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目前业内讨论热烈的“宜居生态规划”理念,又会对我们的居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小编特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教授等学者,为大家一一解读。城市的建设不仅要追求高效率,更要关注人的需求
何志宁教授说道:“几年前,我看到过有人在市内秦淮河岸边放羊,当时觉得这样的风貌蛮好,城市中出现合理规模的农业化生活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到城市运行,还可以增加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南京北郊盛产芦蒿的八卦洲,在近几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用住宅升级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其传统农业也还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并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口碑效益,城乡共存恰恰正是宜居规划思想的一种很好体现。”
什么是宜居生态?董卫教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基本是以城市为单位,注重绿化园林建设、水文水利建设、综合性精神文化建设项目,以各种指标来衡量宜居的理想程度。它至少包括“宜居规划”和“人性设计”两层概念,除了在细节设计上要遵循人性化,在整体规划上更是要符合区域内固有的生态循环结构,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做规划,尊重自然,不违反自然生态
董卫教授还打了个比方:现在开发商普遍将小区绿化率作为卖点,这就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城市里缺少绿化,不得已只能寻求空间内相对的高绿化率。居住者应该是可以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的,而不需要强制的改造。破坏历史人文景观去大兴土木、在规划设计时不考虑未来入住人群需求特点等常见问题,都无法达到生态规划的要求
”虽然很困难,但这恰恰是宜居生态规划的基础。董卫教授最后说,要想达到城市整体的生态化,作为城市规划者,未来除了要做到“因地制宜”更要做到“按需所取”,要根据居住的实际需求来做规划、出让土地,以避免造成浪费或住宅供应的紧缺的局面,这就要求规划者对市场作出精确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