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第四,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
第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四川雕塑。3、艺术共性与刀工,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中国明清时期的许多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清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设于书房,既当器物使用,又供亲朋好友欣赏;空闲时,则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
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竹雕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彩。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清代后期面目不暇接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飧读者:。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4、艺术风格,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
摩挲把玩,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和缓、细致、适度。第三,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
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性,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1、看质地,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2、看款式,明清时期的著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
第五,根雕或大型作品,摆放位置若需移动,应该一手握持其上端,一手托住其底部,轻提轻放;搬运作品,先以绵纸包住,再以棉花裹之,然后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