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银杏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银杏作为果树栽培的历史,文献记载只能追溯到1000年以前,最初在黄河流域栽植。山东近些年来定植5000万株,育苗5亿株,到本世纪末形成一批千万株银杏县(市),总量达10亿株,并建成全国最大的银杏基地。安徽的大别山和皖甫山区已成为该省银杏发展中心。在宋代(11世纪),银杏已作为一个乡土树种在我国的东部沿长江以南栽植,宋代已有关于银杏种子性别的描述。明代李时珍对银杏形态,叶子及种实特征、嫁接、授粉及结实等作了详细论述。河南光山县以每年育苗300~500万株的速度发展,全省新栽1000万株,育苗1亿株。湖北安陆市1995~1996年间共定植500万株。山东郊城新栽500万株,育苗头1亿株。目前我国银杏栽培发展速度快。目前,银杏栽培已遍布江苏、广西、山东、浙江、湖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江西、四川、湖南等省(自治区)。广西灵川原有大树2.5万株,1986年以来新定植15万株。其中江苏泰兴八五未定植株数达300万株。由于受欧洲植物学家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杏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核用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广东南雄县投资5000万元,建立10万亩银杏基地,现已定植420万株。18世纪后。栽植银杏已成为沂蒙山、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武夷山、伏牛山、太行山、太岳山及秦岭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重大举措
天目山产大佛手特佳,《大明一统志》即有白果即银杏,俗名佛指甲,临安出的记载。民国时期产量以昌化县为多。建国后,1951至1988年,全县年均产银杏49.45吨。民国《於潜县志稿》载:白果,各乡皆有,以南区大小源产量较多,每年约有百余担销售沪杭。主要产区颊口、马啸、石瑞、龙岗、西天目、临目、杨岭等乡镇。民国29年(1940),临安县年产白果120担。与肉煮为长生肉,与枣烧称长生饭。至解放前夕尚有果树近千株。白果含蛋白质、脂纺、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少量胡萝卜素和核黄素,营养丰富。银杏系异花授粉,后代籽形多样,有佛手、梅核、马铃三个品系。佛手又分大佛手、小佛手、洞庭皇等若干品种
1896年日本的平濑氏首次发现银杏具有游动的鞭毛精子,从此银杏从红豆杉科分离出来,并成一独立的一目一科一属一种。银杏属落叶乔木,高达40~60m。种子长2.5~3.5cm,为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花单性,雌雄多异株。雌花有两胚珠着生在长柄上。幼树及萌芽枝的叶常多裂而大,长13cm,宽15cm,叶脉平行或2歧分枝,叶柄细长。熟时黄色、被白粉。花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种子8~10月成熟。种仁淡绿色,味甜或略苦。种于似核果状,有黄色肉质外种皮和白色骨质中种皮,内种皮膜质。雄花为茅荑花序状,小孢子囊成对,有细柄。叶片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由于节间特短,所以呈3~7枚簇生,扇形,宽6~10cm,长5~8cm,上缘有浅或深的波状缺刻,有时呈2裂状。种银杏(GinkgobilobaL.)属于浦裸子植物
该种栽培方式早已被我国主要银杏产区采用,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山区。粘重土、盐碱土、草甸土。以培养木材为主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以发挥其生态效益、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地方可以营建银杏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及银粮间作等。沼泽土及低洼地、风口处、岗瘠地等均不适于银杏栽培。尽管银杏在平原、丘陵、山区均可以生长,但仍以土层深厚、肥沃、温暖湿润、土壤透性强的沙壤土、壤土生长最好。丘陵而言,对于以生产叶子、种子为主的叶用园、核用园,应在低山一阳坡一厚层土定植较好,海拔700m以下、土层在25cm以上为宜。银杏生长好坏、效益的高低除与品种、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外,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适地适树,即银杏栽植必须做到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其生境相互适应。农村可以栽植在路旁、水旁、宅旁、沟旁及村边周围
三、银杏的土壤生长条件:
随着银杏研究的日益深入,这些变种许多已被列为值得开发的核用、观赏和叶用栽培品种。变种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银杏这一物种发生了许多变化,并产生了许多变种。根据种于、树形及叶形变化目前将银杏的变种分为塔状银杏、垂枝银杏、裂叶银杏、斑叶银杏、黄叶银杏、鸭脚银杏、叶籽银杏、三裂银杏和大叶银杏共9种
一、银杏的种和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