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间对病害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6~7月气温26~28℃时达发病高峰,8月以后气温过高、干旱,田间病害停止发展。病菌以孢子在慈姑种球或随病残体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天气转暖(气温在22℃以上)后,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水传播,侵入植株危害,经1周左右产生孢子团,进行再侵染。生长期高温多雨、多露,病害发生严重。该病病原属担子菌慈姑虚球黑粉真菌。田间植株生长嫩绿、偏施氮肥、密度过大,病害发生早而重,连作地块发病重
据扬州大学水生蔬菜研究室有关专家初步诊断,慈姑叶片和叶柄上出现瘤状突起,并且后期会变黑,很可能是得了黑粉病
加强水肥管理,避免长时间深灌和过量施用氮肥,后期干湿交替,促进根系发育,及时摘除老叶、黄叶和病叶。清洁田园,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销毁。注意选用无病种球,自留种在催芽前用1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30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2500倍液浸泡2小时,或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此外,防治该病还应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白慈姑、刮老乌、紫圆、连城长慈姑等品种。重病区避免连作,注意增施磷钾肥,合理定植,不要太密
8月31日,姜堰市青阳镇丁中堂来电话说,最近下过一场雨后,当地200亩地慈姑叶片上长出了大大小小的瘤,叶柄上也有很多瘤状小突起,现在田间没有一株是正常的。他问,哪些药剂防效好。发病后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叶片上会出现硬块,后硬块处鼓起来,形成一个个瘤,最后长瘤处会发黑干枯
二是叶上着生黄褐色肿斑,后干缩破裂脱落呈破网状的孔洞。叶柄病斑初为褪绿圆形小点,后发展成绿色椭圆形瘤状突起,上生纵沟;后期呈橘黄色瘤状突起,表皮破裂后可见许多黑色粉粒。该病常在6月以后高温多湿的天气发生,叶上症状有3种类型。三是叶面出现褐绿或橙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表皮下生许多黑色小点,叶背初为黄白色,后表皮破裂露出黑色孢子堆。根部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整株叶片和叶柄都有无数的斑疱。一是叶片上出现淡绿色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变为黄绿色痘状突起斑疱,所以又叫“疱疱病”。病部常有白色浆液流出,最后病疱枯黄破裂,有许多黑色粉粒散出,有时疱状突起全部脱落为孔状
黑粉病又名疱疱病,是慈姑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一般发病率20%~40%,重病田病株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慈姑产量和品质,常造成10%~20%减产,重病田可减产50%以上
据丁中堂反映,发病田块病株率达100%,病情已十分严重,用药后防效差,宜多次施药,并交替使用不同药剂。慈姑发生黑粉病后,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以选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2%戊唑醇悬浮剂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浮剂500倍液喷雾,10~15天一次,连续防治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