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诗人们寄情山水,通过对自然的精炼表达,抒发自已的情怀,以便与“自然”溶为一体。所谓宇宙观上的“天合一”,认识论上的“知行同一”和美学上的“情景交融”,始终主宰着民族的文化氛围。所谓“诗言志”,诗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内心自我的省察,较少偏向外部世界的拓展,其审美心理指向是内向的,收聚性的。抒情言志以达不朽和崇高的境界是传统诗词的主流。在诗歌方面,文人士大夫们刻意追求的是藏情于景,物我相生。回顾一下中国文化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内涵与礼教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当我们面对着一栋栋新起的大楼,置身于匆匆而过的人流时,作为一个园林设计师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沉思:今天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园林?传统的造园手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悖逆,而新的园林设计理论和更深刻地表现我们时代感的园林艺术作品,都还在孕育之中。怎样认识和看待我们的园林事业,它的本质是什么?园林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需要探索和思考。理想和现实总是这样相距遥远。如果说新的审美观念、强烈的创新意识促使我们更新笔下的每一个作品,不如说社会生活本身把我们推到了今天这种难于招架的地步
中国的传统诗词和绘画,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单一的创作题材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永远讲述着一个古老的而漫长的故事,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诗词,绘画的自身体系中,长期受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艺术思维的封闭性和审美心理上的内省多于外延。我们知道,任何封闭的艺术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形式的规范化和单一化,二是陈袭前人而少变通
园林中的所谓“再现自然”,实际上只是对自然的形象模写;“搜尽奇峰打草稿”无非是集自然的共性,外表特征,再现于画面。当然,这里有概括,有提炼,但作为一种“再现艺术”,它受着客观对象外部形态上的强烈束缚。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国冶》一书中概括中国园林是“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古人总想把自然界的山光水色、花草异石尽收园中以达完美,而事实上却常常把自然事物堆砌到不自然的程度,成为后人追随的虚假和作做。这并非只是对于园林景象的赞誉,而事实恰恰是对中国园林的客观描写。中国园林追求自身的丰富和完整,甚于“一元论”的认识观,文人士大夫不可能超越局限,超越封闭的文化体系来拓展艺术思维;他们力图在咫尺之地上寻求“归去来兮”的幻觉,将身心寄托田园与自然。我们看到古典园林中层层叠叠的假山,相对单纯的植物配置,都以程式化的表征,为人们司空见惯。并且,园林对自然的再现是有局限的,集中表现在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和经济技术能力的限制;抱着一个“再现”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把城市环境“再现”到原始的自然环境,也不可能把北方的景色“再现”到南方的园子里。可是什么才是真实的自然?真实的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然本身。那么中国园林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不仿作一下慨约的分析
可以说长期以来,山水画的繁荣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变化与兴衰。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园林这一独具特色的小花。虽然园林的出现远比山水花鸟画为早,但形成较为稳定的艺术形式的中国园林,是伴着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布局和造景乃至构思和评价,主要来源于中国山水花鸟画的理论
“以形写神”是文人画家们的理想追求,即通过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趣,进入神化的境界,即“意”的传达。与现代抽象艺术不同,前者的审美趋向是单一的,而后者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人来说,那是不同的经验表情。传统的中国画有勾线的工笔画和用色块(墨)来表现的写意画之分,如果按照现代的美学观点来分析,这两者尽管在表现手法和效果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在造型形式和审美规范上,仍然属于写实和具象艺术的范畴。虽然中国画有夸张、变形,但并没有达到今天抽象绘画的理解和表现深度。文人画与诗词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虽然中国画的美学价值主要在“意”而不在“形”,但意从形来,具象的形对于意境的产生起着引导与束缚的作用。在艺术理论上,无论是工笔花鸟,还是大写意的山水,画家们所要达到的精神意念,并没有实质的差别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是传统本身的保守和封闭性在禁固着我们的思维,陈袭的结果必然是导致艺术生命的窒息。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扮演着一个虔诚而忧郁的角色;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她依附于绘画,在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却始终未能摆脱“诗意”的束缚。可是,不尽使人满意的是,三十多年来的模仿承袭之风,始终在园林这块土地上蔓延,影响了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园林设计师。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倒不如把它看成是诗、是画的实体再现。前辈大师孙筱祥先生曾在《中国山水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理论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中国园林的地形地貌,是自然山水的艺术概括,而园林中的植物布置,又是植物迎风承露,顾盼生情的自然风景的艺术再现。因而园林中有关地形地貌的创作与植物配置,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也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历史评价和理论总结,无疑,孙先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传统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对待传统,照搬和一味的模仿才是实质上的割断,扼杀传统
一、是诗还是画?——从传统谈起
如果我们把造园的形式,只是理解成一种自然式,一种规则式,这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认识。其实谁更“自然”?我们应该从认识论的深度去分析,解释它们。但我们应该看到,并非只有一种艺术形式是合乎情理的;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科学的真实,艺术的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凭心而论,一种艺术形式的确立,自有它合乎情理的东西。况且园林形式的区分是建立在西方古典园林这样一个参照系的对比之上的,我们有必要更深一层去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