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绘的《离骚》 《九歌》 《水浒叶子》 《博古叶子》 《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由名工镌刻成版画,付梓刊印,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人物画以历史故事、社会风情为主,同时还从汉代石刻造像、民间艺术中吸取菁华,融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奇古、别致的风貌。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效法吴门者,从刻画细丽流于柔靡,细眉小眼、弱不禁风的仕女,千人一面,生气渐失。而浙派人物画亦囿于两宋藩篱,继承多于创造,渐入粗简陋略。针对画坛现状,陈洪绶不趋时流,独辟蹊径,锐意创新
陈洪绶的作品,布局经营不落俗套,打破常规,求新、求奇、求变,于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善于别出心裁地安排和处理描绘对象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和“有意味的形式”
在明清画坛上,陈洪绶是一个怪杰。他的一幅《执扇仕女图》,在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拍中,以1300万元成交;他的10开《花鸟册页》在中贸圣佳2004年春拍中,以2860万元的天价落槌,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纪录。近几年,陈洪绶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颇受追捧,屡创佳绩。他性格怪僻,画亦怪异,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皆能突破前人陈规,自创独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画,更是大放异彩,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陈洪绶的山水画,笔法苍老润洁,树干殊形异状,倚斜交揖;山石多用水墨皴染,层次分明;又以细线勾画浮云、流水,更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效果
嘉靖时,因聚众哭谏问罪,谪戍云南。此图写杨慎被贬后,用胡粉敷面,在头发上插满鲜花,携妓招摇的情景,将这位失意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杨慎是明代一位奇才,字升庵,正德年间状元,官翰林修撰。后者采用类似“一江两岸式”构图,在古代人物画中实属罕见。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女仙图》 《杨升庵簪花图》,是陈洪绶人物画中的杰作,前者采用的是一种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图中山石之顶与女仙、侍女发髻在视觉上连成三角形的斜边,作为主体形象的女仙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整体给人以稳重、坚实之感。画面近景为山石、野草,中景为主次人物,背景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画家为赞美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有意在近景和中景之间以空白相隔,造成画面的深邃感,大大增添了画面的无言之美。而物象的大小、高低,在变化悬殊中达到和谐统一,将天地之精灵意蕴其中,令人肃然起敬
然陈洪绶深感朝廷政治腐败,风雨飘摇,毅然决定南归。1646年,绍兴沦陷,陈洪绶拒为清军作画,逃至山中,一度皈依佛门,改号“悔迟” “云门僧”。虽有报国之志,但科场屡屡失意,仕途落魄。1639年,陈洪绶再度进京,总算进入了国子监。返乡后,寓居绍兴青藤书屋(徐渭故居)。因皇帝赏识其画,召为舍人,为皇宫临摹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并有机会得观内府藏画。陈洪绶(1598 -1652),字章侯,号老莲、悔迟、九品莲主等,生于浙江诸暨枫桥的一户平民之家。清顺治九年,卒于绍兴。他少有奇才,酷爱绘画,据说4岁时就在墙上画过八九尺高的关羽像,令人大感惊讶。晚年在杭州等地以卖画为生,驰骋画坛,名冠一时,他与前辈画家崔子忠齐名,时称“北崔南陈”。10岁时即拜杭州武林画派领袖蓝瑛为师,有出蓝之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陈洪绶,自此技艺大进,驰名京师,一时间王公贵族皆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18岁时又拜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刘宗周为老师,在其“独慎”学说的影响下,立志做一个具有独立坚强人格的人。14岁,他的画出现于市面,便有人购去。21岁中了秀才,不幸爱妻病故,于是离家北上,在京津逗留,不久无功而返
陈洪绶的绘画,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品格可概括为:构图的寓意之美、笔法的韵味之美、造型的夸张之美和设色的古雅之美
此图以垂直取势,却不为成法所囿,莲花主茎透过石洞或藏或露,形不连而意连,给观者留下联想余地;而奇石与莲花的掩映、莲花与浮萍的呼应,使形象主体蕴含的“内美”,令人更加神往。南京博物馆所藏的《荷花湖石图册页》,是一幅借物抒情、强烈表现自我的佳作。在陈洪绶的画中,梅花、莲花、水仙等具有中国传统情结的自然物象,往往通过构图的巧妙安排,赋予其独特的美学品格,蕴含深层的寓意。写湖中奇石,形质诡异倔强,傲然屹立;石旁探出几株老莲,蓬勃向上,迎风舒展,绰约如仙
陈洪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以人物、肖像画声名最盛,清人张庚评其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一、构图的寓意之美
陈洪绶的花鸟画有两种画法:一种由宋代画院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勾勒精细;另一种则受晚明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渗以水墨,用笔洒脱灵动,兼工带写。他的花鸟画注重造型,运笔圆润,赋色古雅,曲尽花鸟虫草之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