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蔬菜栽培 / 圩田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圩田茭白胡麻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病原与症状

3防治措施

据8月中旬大田调查,一般病叶率为80%~100%,病情指数高达50~70,常造成大面积叶片半枯死或枯死。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茭白成为圩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由于茭白大面积扩种,其流行为害日趋严重。胡麻斑病严重影响茭白产量和品质

开始病叶上散生许多芝麻粒大小的黄褐色病斑,常有黄晕,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褐色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主要为害叶片,茭白从分蘖期到采收期均可受害。发生严重时互相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由叶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全叶半枯死至枯死,叶片颜色由枯黄变成灰白。茭白胡麻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菰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zizaniaeNishik)侵染引起的

2发病规律

3.2合理施肥在常规施肥水平条件下,适当增施钾肥,防止偏施氮肥,促使茭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5化学防治严格掌握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扑海因5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67m2用对好的药液50kg,隔10~15d喷1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病害大流行时,用药间隔时间可缩短为7~10d,用药次数增至4~5次,防病效果显著

3.4改良土壤偏酸性土壤施适量石灰或草木灰可减轻病害的为害。pH5~6的茭田667m2施石灰50~75kg,对茭株防病效果较好

土壤偏酸,长期灌深水而缺氧,肥力不足,缺钾,管理粗放或生长衰弱的茭白发病重。翌年5~6月间随风传到茭田,孢子萌发,菌丝由气孔或直接由表皮侵入,造成初侵染,以后病叶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进行多次再侵染。全椒县7、8月份平均气温为28.4℃和27.9℃,由于气温适宜,在茭白上重复侵染极为频繁;9月下旬后气温下降,病情发展缓慢。该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残体上越冬。偏施氮肥,茎叶徒长,造成田间通风不良,也是加重发病的重要因素。病菌生长温度范围5~35℃,气温在25~35℃时病情发展快,最适温度28℃

3.3正确管水茭田不能长期灌深水,深灌易造成茭株缺氧,降低抗病能力,应适时搁田;高温干旱,应适时灌水,水层一般在15~20cm深即可

3.1控制菌源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或沤至腐熟作有机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1/45442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