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和田玉 / 玉文化横铺中华文明五千年

玉文化横铺中华文明五千年

玉色纯净,故常用玉比喻贞操和志气,如,“守身如玉”,于是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既是做人的道德操守,也是华夏民族高风亮节的昭彰。这是我国诗人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如,屈原的《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是将玉比喻为美德;又如北宋•黄庭坚的《黄颖州挽词三首》:“胸中明玉石,仕路困风沙”,以玉言志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等。南北朝•庾信的《杨柳歌》:“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以玉描写美女形象;又如,唐•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孔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诠释玉的物理性质,“温润”比仁;“镇密”比智;“廉”比义;“垂”比礼,等等。又如,许慎的《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可见美玉在中国人心理上的位置是何等之重要。玉饰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如《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表明不同的玉有不同的礼仪功能。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生活准则的象征,形成了明确的思想体系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袖里新诗干首馀,吟看句句是瑶琚

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水的相似性。如,刘敏中的《菩萨蛮》:“绣江江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唐•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唐.元稹的《远望》:“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等等

二、以玉描述人的美貌

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

四、孔于以玉育人现

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玉描述人的美德

赏玉容天地,方寸藏古今

下面是古人眼中的玉石。在古人眼中是高贵的,典雅的,人们把玉石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寓意

一、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更多玉文化知识请登录 中国

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孔子的这一赏玉思想,奠定了后世文人和百姓对玉的情感基础,在随之而来的四千多年间,玉的命运一直同中国儒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遂步演化成了教育意识、政治意识。儒学盛,则兴佩玉、治玉。玉文化已然是深深地熔符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如唐•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元•王冕的《素梅四十》:“看来都是梅花树,个个春风玉佩环”等

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5704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