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景观 / 发掘原址文物,千年大昌古镇今“搬家”

发掘原址文物,千年大昌古镇今“搬家”

五处建筑定位新镇

整体挪窝35处建筑

文物

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在进行不断地考古中,大昌古镇陆续出土大量的文物,因此推断大昌古镇远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这么简单,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李几堂称,所有替换的构件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且使新返旧,保持所有构件的和谐一致。由于大昌古镇的建筑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些构件损坏严重,复建时可能有些构件无法继续使用,技术人员将对拆卸构件进行防白蚁和防锈处理

已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重庆巫山县大昌古镇,从今天起将开始它的“搬家”之旅。全城将被按照原貌在距旧址5公里处进行复建。搬迁大昌古镇主要的民居建筑预计将投资3000万元,这将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

李几堂称,拆卸中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上都标上了记号,并原样运输到新址复建

周边地形保持旧貌

“这是项细致的工作。”李几堂称,为了保证复建后的建筑保持原样,拆除工作相当细致烦琐,光拆除温家大院就需要花费1个多月的时间

现在的大昌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小平原,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据称,新址溯大宁河而上,离旧址约5公里。搬迁后的古镇仍会利用地形地貌来巧妙布局,使大宁河穿流城旁,将小巧的古城与美丽的大宁河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文物工作者在大昌镇新址的选择上,有意识地保留了旧地特点

专家推测,大昌古镇地下极可能存在大量不为人知的珍贵文物,大昌的历史也极可能被改写。三峡蓄水前,考古人员对大昌周围的空地进行了大量发掘,发现大批珍贵文物

古镇复原后,将保持原来的“丁”字街布局,东西街长200米,南北街长150米,占地74.8亩。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37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

搬迁

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长江支流大宁河宛如带状穿流其间。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大昌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古城墙基清晰可辨,东西南门尚存

定位

古镇按原貌复建,但不会和现在完全一样。巫山大昌镇文化站站长李几堂称,古镇中现在尚存古建筑48处,但是保存完好的只有35处,计划进行整体搬迁的只有35处建筑,其余13处不能整体搬迁的,拆除后,将作为修复材料使用

作者:佚名

有关部门已经确定,在大昌古镇地面古建筑和文物迁建完毕后,将由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对大昌的地下文物进行一次清扫式发掘

新址

每块砖瓦都标上记号

未来古镇的格局如何在复建中保持原貌?李几堂称,这次古镇搬迁是“原貌整体复建”,搬迁过程中,他们将用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丁字街口这五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旧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

距旅游码头仅180米

过去游览古镇,下船后尚需转乘摩托车或者小三轮,在凹凸不平的公路上颠簸近20分钟。千百年以来,大宁河水道一直是大昌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分页:[1][2]。下船后,沿台阶而上,步行几分钟就可到达,游人避免了不必要的车马劳顿。复建后,游览古镇将更加方便,古镇复建新址位于旧址的河对面约5公里处,这里也是大昌镇新城所在地,新建的大昌旅游码头距古镇复建新址仅180米

环境

古镇将被“掘地三尺”

大昌古镇全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658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