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厘米以上的大型镜已是罕为一见,正所谓稀者为珍。最大者径达43厘米。据统计,考古出土的双鱼镜也仅20至30面左右
金代这一时期的版图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的辽阔地区,其手工艺制作必然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融特点,双鱼镜即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例。在铜镜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两宋时期的铜镜工艺和鼎盛期的战国、汉、唐相比,已衰落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与两宋时期的其他艺术成就对照也形成了极大的落差。这必然造成铜镜的质量粗糙,纹饰模糊,造型粗放,甚至呆滞。这一时期的铜镜在合金成分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合金成分中含锡量明显减少,而铅、锌的比重增加,其特点是铜质和色泽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黄铜闪红。大金北宋时立国,先后灭辽和北宋后南侵,以长江为隘与南宋形成对峙。宋以降至清铜镜的工艺也大致如此,只不过两宋的黄铜还只是原始的雏形,到明代后期出现的合金黄铜更接近现实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冶铜工艺的转变和习俗的变化,使铜镜的制作更趋向于经济、实用和铸造制作方便。由于古典的青铜铸镜工艺的不复存在,故其艺术性也不能实现,艺术价值不再受青睐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特点已成为今天我们鉴别宋镜的主要依据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金双鲤铜镜的双鲤纹饰在造型艺术上与八卦纹阴阳鱼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写实,后者抽象,其寓意当然不同。此外,古称书札为“双鲤”,寄书函常以尺素结成双鲤形,故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之佳句。当然,金代以游牧民族强盛,并能与南宋“楚汉相争”,制作的双鱼镜更希望是人丁兴旺以强国。双鱼寓意为多子多孙。另据考证,金双鱼镜十分稀少,这与金实行铜禁不许民营有关,官铸的双鱼镜也仅限于上层人士使用,故制作精良,体现了这一时期铜镜的最高水平
该双鲤极精细写实,栩栩如生,动感之活,呼之欲出。而照面几乎不见铜锈。笔者收藏的这面双鱼铜镜径20厘米,重1.4公斤,其背面宽边缘为2厘米,内铸头尾逆对的凸雕式双鲤纹饰,凹陷地为水波纹,中心为穿带式圆钮。该镜应为早年出土,流传较久,包浆尽显,泛出之铜锈均在其背,其铜色黄中带红。值得一提的是,照面与背面铜质表面明显不同。照面铜色黄中泛银灰,略显粉红,光洁度高,也可见少许铸砂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