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人就该学石头的境界:宽容大度,沉厚稳重,质朴而不着彩,宁碎而不失坚。岩浆汹涌,火山爆发,远古洪荒,冰封雪拥,亿万年的造化,七火八难的磨琢,才成就得一方石头悦人
在早春二月,虽然大雪纷飞,在雪中,那些花草树木,却生机盎然,绿意一片。此石左侧呈倾斜式悬崖状,右侧呈半圆形,从正面看,线与圆结合得体,使整体显得优雅稳重。石面上有翠玉成份,以及黄色镀粒状物,另因石质主体为白色大理石,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在白雪的掩映下,青竹、绿草、枯枝、老干伸姿展叶的雪后山景。看到此画面很自然地会使联想到岭南武夷山的群山峻岭
《春潮》(外一篇)
但归根到底,还是“中华魂”这一千百春秋的永恒主题所系。这一“宝岛”奇石的出现,是顺天时、得地利、合民意的征候!可谓三者兼而有之
整幅图布局比例。乍一看宛如正在漫天风雪的征途上,外披貂皮大衣,坐在骆驼背上回眸家乡(中原1的王昭君形象。这枚暂定名为《昭君出塞》的奇石,宽16cm,高24cm,厚9cm。笔者在沿海边觅到一枚图案石,该石通体质白半透明,水洗度极佳,纹理流畅呈大红色调
《狮子大开口》
■四川乐山曾祥其
《流水无声》
笔者自荐这枚奇石,除了与石友、读者共同赏识交流外,还有一个想法:岭南奇石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有质无形,有质无图。这种亮丽的图案石,玉洁冰清白里透红,让观赏者初触就心情靓丽,可叹可飨,缘份非浅,非一般的粗犷之石可比。不过,觅一枚这类的奇石,并非易事。正如唐白居易《琵琶行》里所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据实地考察切磋,该奇石的形成,应是亿万年来地壳运动沧桑变迁,山脉岩层受巨浪撞激风蚀剥落,海潮朝夕浸蚀,伴生石体互相渗透优存劣亡,漩潮搬运流沙砥砺镌就而成
恰到好处,质色图搭配得浑然天成。汉元帝时期,匈奴议亲,王昭君奉旨出塞,带来民族和睦、干戈平息的历史故事,为后人所传颂
夜来一番梨花雨,满沟喧嚣报春声。以前常奇怪,那么多的画家总在临摹唐宋画本,或追仿时人画稿,为什么注意不到奇石上自然:壳畅的杰作呢?更奇怪诸多字画收藏家,费尽心机四处搜罗,为什么就不往石上去寻觅呢?浼名画难得,而天工造就的奇石仅此一方,绝无再现!
常终日跋涉于金平城金水河、勐拉河、藤条江畔,对发掘收藏观赏奇情有独钟,退休后近六年颇有所得。奇石发掘收藏者闵应麟,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一生酷爱祖国南疆边陲大自然美丽风光
“大江东去”的激情过去后,留下的是“巴夜雨涨秋池”的舒缓轻流,清澈透明。洗净顽岩,磨圆卵石,将尘世洗得清爽无比
《岭南春雪》
是时,香港和澳门已回归姐国怀抱,台湾“宝岛”的归期应也不会远了。2000年4月6日上午,闵应麟在金水河沙滩觅得《宝岛石》的当时,不尽思潮滚滚……奇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祖国“宝岛”台湾图形,竞在祖国边陲云南省金水河畔的奇石中呈现
此石高54cmj顶宽16cm,底宽 26cm,厚9cm,重18kg,为红可卵石,硬度在五以上,整石底兰为淡灰黄,花纹图案均为黑色。面花纹似敦煌壁画,其内涵意萋可视为中华悠久历史,沧桑岁月及美好的未来。正面中间图形酷似台湾省地.霸,若将石倒置,整石与台湾岛三极为相似,具有极深的内涵
看这幅气势飞动,声色流淌的春潮图,有多少大手敢仿,能仿,唯诗仙李白的诗足以相配:“飞流直下三于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次在溪滩中觅石,因为是大雨之后,石缝中透出一道亮光,映入眼帘,我扒开一看,原来一枚上好的蜡石,通体金黄,细细观察,恰似一狮子头,嘴眼鼻齐全,张着大口,一般狮雕都口含一颗圆珠,但此狮却含着一枚方方的东西,不知是何物?
读石头的“读”字,颇有深意。只知拾石藏石,不对石头进行文化艺术层面的精思细读,品味鉴赏,怎知石头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