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美化只注重景观效果,“增绿”、“造景”之所以替代造荫成为城市绿化美化的第一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漠视了公众需求,说穿了就是为了搞“形象工程”。这个至关重要的目的一错位,势必导致城市绿化美化片面追求形式,图形象、图好看,图数字、图政绩
但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旗号,借着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名义,开展违背客观规律的“生态大跃进”,由此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带了很不好的头。走遍全国,大凡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前,动辄是占地数百亩、上千亩的宏伟广场。广场上往往是千篇一律、生态功能很差的草坪或毫无生态功能的水泥地坪。如时下的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就陷入了误区之中。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最典型、最普遍的就是,一些城市盛刮“砍大树,种小草,建大广场”之风,而且互相攀比
城市绿化路在何方?
有必要强调一些基本认识
以为绿化就是画画,种树种草种花全部是按照画面需要,而不是按生态功能需要安排。造景替代造荫成为生态建设第一目的,这是不对的。以为只有大广场、洋草坪才漂亮、时尚。二是审美错位。究其深层次原因,要么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无知,要么是畸形的政绩观使然,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实际上是在检验一个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这两个错位导致城市“有绿缺荫”,甚至只见绿色不见绿荫。实践证明,“砍大树,种小草,建大广场”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位建设。一是目的错位
(。城市绿化的目的在于造福市民,应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原则,其着眼点应在于为市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树阴主要来自于枝叶繁茂的高大乔木,乔、灌木覆盖面积应占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通常要做到比较合理的“三分草七分树”。城市绿化美化应回归主旨,突出重点。第一,要多植树、少种草,树为主、草为辅。要以树为主,以遮阴为主。第三,植树要植混交林,不仅种乔木、亚乔木,还要植灌木;不仅种常绿树,还要植落叶树等,形成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地生态系统,避免树种单一造成生态灾难。第四,凡是种树应尽力选择枝繁叶茂、树冠大的树种。第五,植树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凡是本地有的尽量选本地树种,乡土树种比例至少应占总树种的60%以上。第二,应坚持宜树则树、宜草则草的原则,凡是能植树的地方都要植树,无法植树的地方用花草点缀
草坪建设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草为本”。在崇尚科学绿化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如果不允许游人在草坪上踢球、嬉戏,那么草坪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城市建设应该还原草坪的实用性,还市民一个可以亲近的大自然
而过去国内普遍存在的本土巴根草草坪就不怕践踏,但这些年来却逐步消失了。无奈之下,呼吁人们爱护草坪的做法就是“远离草坪”。其实,草坪在西方是与人亲近、为人服务的。曾几何时,“不践踏草坪”成为我们呼唤的社会美德。很多草坪都引种“洋草”,这些洋品种之所以被选用就是因为其观赏性好,但是实用性很差,不耐践踏。美国白宫门前的草坪上经常有很多人嬉戏玩耍,伦敦警察局旁边的草坪更是人们放松休闲的好地方。其实,这和城市中盲目建设观赏性草坪的不科学做法有关
弊多利少的事情为啥要做?
小草的生态效益远逊于树木。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生态效益来计算,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具有减轻大气污染的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等。据专家测算,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是3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上百倍,树木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收热量、降尘降噪等方面也比草坪强20多倍。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而是19.6万美元
而小树苗栽下去极易成活,树木只要成活了,除了必要的修剪外,几乎不需要什么养护成本。草坪本身又很脆弱,老化、退化快。相对于树木,草坪的养护成本很高。草坪涵养水分的能力也很差,既费水又费工。“看起来很美”的草坪造价一般在每平方米至少7元以上,加上浇水、防病、治虫、修剪等日常养护,费用每平方米每年高达10元以上
许多草坪竖立着“严禁进入”或“严禁践踏”的提示牌。笔者认为,应该反思这个问题的,不仅是游人,更应该是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于践踏草坪的不文明现象,应该批评甚至谴责。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娇贵”的草坪不利于人们亲近自然
“有绿缺荫”不仅使人们在夏天饱受烈日暴晒之苦,而且使得人们开动更多的空调,排放更多的热量,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热岛效应加剧的原因,除了城市建筑、人口密集,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原因之外,修建广场、大草坪等造成的“有绿缺荫”现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有绿缺荫”现象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目前,热岛效应在一些城市有加剧的趋势
正因为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不了解社情民意,难免决策行事科学性不足,吃力不讨好,甚至把好事办成坏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为公众创造舒适、合理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空话。衡量、评判是否“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城市管理的决策、执行等各环节,是否为普通市民着想,是否体现和反映民意。时下相当多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普遍缺少民众参与,较少考虑民众需求,喜欢“为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