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乾隆珐琅彩的款识,在雍正的基础上,增加了青花6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这是由景德镇烧制白胎瓷器时预先写好的,也有在宫内书写的蓝料彩4字楷书款“乾隆年制”,外围方栏。以及横排篆书6字款。个别器物金彩或黑彩书写篆书或楷书款识
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时期,这70多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500余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乾隆时期在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一类临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故宫藏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女和婴儿。整个图案从题材至画法都是西洋风格,是乾隆珐琅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画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背景建筑物清晰可见。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融入珐琅彩瓷绘技艺中的结果
绘画技术精湛,花卉、鸟蝶、山水、诗文、印章等笔到之处细致入微,相得益彰。后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在白色釉地上,以山石、花鸟作装饰题材,不再使用“反瓷”,而是大量使用景德镇烧制的精细白瓷。雍正珐琅彩瓷的造型有盘、碗、杯、碟、茶壶、瓶等,仍然以小型器物为主。纹饰早期沿袭康熙珐琅彩的特点,如色地上绘花卉的技法。蜨有耸毛,且茎茎竖起。”后人评价雍正珐琅彩瓷有四绝:质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嘘之而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珠,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颈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有蝇头,四绝也。这种白瓷胎体轻薄,胎质细密,在白度或透明度上都超过明永乐时期的甜白瓷。《陶雅》中云:“花有露光,鲜艳纤细
一
宫中档案有不少关于雍正皇帝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珐琅彩瓷器上写字人为戴临,写底款人为徐国正。怡亲王允祥是康熙诸子中少数几个没有政治野心而醉心于艺术的皇子。在怡亲王的亲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珐琅料终于在宫中自炼成功,除了有9种与西洋料相同颜色外,还增加9种新颜料,共达18种之多。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雍正时期珐琅作的画师和工匠有:宋三吉、张琦、邝丽南、吴士琦、焦国俞、胡大有、汤振基等人。1721年45岁的胤禛继皇位,改年号雍正。这些人出身不同,有宫廷画师也有窑场工匠以及制作铜胎珐琅的高手。雍正在亲自过问的情况下,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雍正皇帝也酷爱珐琅彩瓷器,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四
三
其它仅少量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以及其它零散收藏。还有些属于原古物陈列所所藏,以及没收溥仪带出宫的文物。同时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解放后也征集了一些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器皿。北京故宫博物院(微博)仅收藏约数十件,这些为数不多的珐琅彩瓷器因散陈于各殿,没有跟随文物南迁遂得以保留。目前世界上存世的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器约500件左右,其中400件左右为原藏贮于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端凝殿北小库内,乾隆三年九月开始对这批珐琅彩瓷器配制楠木匣,定级书写名称于匣盖上贮藏保管。虽然数量不及台北故宫,但珐琅彩瓷器的品质可谓每件精彩。现珐琅彩瓷器大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400余件瓷器随古物南迁,辗转至台湾。此后历朝皇帝鲜有动用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乾隆时期画珐琅的画匠大多来自广东、江西和宫廷,乾隆皇帝还从江西调会画磁器、会吹釉水兼炼料烧造磁器匠役胡信侯入内廷造办处。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端凝殿)内。是参与画珐琅瓷器制作人员最多的时期。乾隆时烧珐琅彩瓷的地点除了延续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外,在圆明园造办处亦有烧造。出现了珐琅彩与粉彩合绘的现象,同时多使用轧道工艺表现器物的立体效果。此时珐琅作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画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画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等达17人之多。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加丰富
雍正珐琅彩瓷的款识,一般以蓝料彩书写,多为4字楷书“雍正年制”,写在双方栏内。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6字楷款也有,但是比较少见
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说明珐琅彩这种昂贵的进口材料逐渐被国产的颜料所代替。此外,乾隆时期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繁缛、复杂的釉上彩制瓷工艺。而且画面丰富、层次鲜明,诗与画共处一个画面,提高了装饰的文人气息。另一类是延续了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装饰风格,题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故宫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饰4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乾隆御制《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不仅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精致,而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富了瓷绘的表现力
线条流畅,珐琅彩颜色秀丽。一类是人物纹饰,常通过婴戏等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明显具有铜胎画珐琅效果,所绘人物饱满、写实,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泼。分别寓意“竹报平安”、“吉庆有余”、“官带流长”。底足内松石绿地蓝料双方栏书“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另一件珐琅彩婴戏双连瓶,属于宫廷御用陈设瓷。这种锦地开光风格在乾隆朝施用较为普遍,而中西合璧的装饰图案,是乾隆珐琅彩所独有的特点。造型新颖别致,呈双连式,又名“合欢瓶”,口上附有双钮联盖,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6字篆书款。此瓶在色地上彩绘洋花,凸显铜胎画珐琅效果,开光内所绘婴戏图案,又为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通体用珐琅彩描画纹饰。两组图案画工均极精细,突出了画面的浓淡阴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其工艺特征。腹部的两组婴戏纹为主题图案,一组图案为四婴戏三羊图,其中一婴肩背梅花,一婴手持灵芝,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寓意“三羊开泰”;另一组图案为九子嬉戏图,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出五只蝙蝠,群婴作欢呼状,寓意“福在眼前” ,“多子多福”。乾隆时期的一件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瓶,瓶口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那不勒斯黄彩为地,上以各色料彩满绘法国的鸢尾花,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其中故宫所藏表现精湛的有:一件雍正时期的松竹梅纹橄榄瓶,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另一件白地雉鸡牡丹纹碗,外壁绘花丛中雌、雄二雉鸡。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如故宫藏一件蓝料彩山水纹碗,胎体洁白剔透,外壁蓝料彩绘通景山水画。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画中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仙台楼阁、茫茫沧海等景色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工笔山水画。海天之上墨彩又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缘无边。”句首句尾分别钤“寿古”、“山高”、“水长”等印章。栖于石上的雄雉鸡身绘各色鲜艳羽毛,若细分有10多种色彩,一翎一羽无不细致描绘。雍正珐琅彩瓷最讲究书画的意境,它不仅能将层峦叠嶂的整幅山水浓缩在小碗的内心,还可以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再现在一件小瓶的外壁。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纹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此碗在章法布局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仅绘画布局得当,笔意流畅,远山近水表现通透,而且诗、画皆在其中。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款
这些也说明康熙珐琅彩在试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方面。在珐琅彩的初创阶段,出现了涩胎绘彩这种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珐琅彩的初创时期很难解决带有玻璃质的珐琅颜料在同样具有玻璃效果且光滑的瓷胎上着色的问题,聪明的御用工匠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涩胎上施彩使其能够完好地附着在瓷胎上面,用来试验的有两种材质,一种是在宜兴紫砂胎的器物上施彩,另一种是在涩胎白瓷上施彩。康熙一朝,珐琅彩器物传世无多,总体呈现出浓艳粗放、古朴大方的特点。在此以后由于完全掌握了釉胎施彩的方法,这种在宜兴胎和涩胎上施珐琅彩的工艺逐步退出珐琅彩装饰的历史舞台,因此此类装饰只有康熙时期存在。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康熙御制。景德镇将里外满釉的白瓷和里满釉外壁为涩胎的两种素色坯料送入皇宫,由宫廷中的高级画师使用珐琅料绘画后,入低温炉(800度)焙烧而成。如: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在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中记载了16件宜兴胎画珐琅器皿。此碗以蓝彩为地,体现了康熙珐琅彩最具代表性的色地风格,所绘牡丹及缠枝花图案纹饰清晰,色泽艳丽,可以看出珐琅彩在形成初期,深受同时期铜胎珐琅器风格的影响。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工艺,是采用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烧制上好的瓷胎送入宫中,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选胎、画师遵旨绘画纹饰、施彩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宜兴胎画珐琅壶,康熙年制。形成白釉涩胎器。宜兴胎画珐琅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这一点还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上看出。紫砂器和涩胎瓷同样具备了涩地绘画容易着色和美丽质感的效果。此碗外部黄色珐琅彩下面隐约可见胎体上的镟纹(图3)。在故宫目前所藏的一件蓝地红牡丹花的珐琅彩碗,在其口沿和足边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弦线由此可以看出它是采用涩胎绘画珐琅彩的痕迹。目前这些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一举措将珐琅彩瓷的制胎与施彩烧制分为两地进行,改变了自元以来官窑瓷器的烧制一律由景德镇制作的惯例,清宫完全垄断了珐琅彩瓷器的纹饰绘画和施彩烧制,从而保证了内廷对于珐琅彩瓷器烧造的控制。这是在景德镇烧成的,它在烧制白瓷前将先施满釉的瓷器,刮去外壁的釉,再入炉高温烧成
同样珐琅彩中含有砷,在中国传统彩料中,只有粉彩中含有砷,而中国传统釉上彩装饰颜料中的五彩则不含砷。蓝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珐琅彩的引入对康熙以后出现的粉彩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之后也有使用铅锡黄为着色剂的姜黄色作为珐琅彩的着色剂。嫩绿色除含铜锡元素外还含锑和砷。绿色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加入锡时有汝浊现象形成色阶。红色的着色元素是黄金,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即使用黄金为着色原料,它是将黄金放在王水中溶解,再用坩埚焙烧形成含有胶体的金,用其着色便成为胭脂红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红,这种彩料在康熙以前没有出现。珐琅彩的着色原料来自于西方,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硼,作为助熔剂使用,而五彩或粉彩都不含硼。珐琅彩中的黄彩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那不勒斯黄),也是西方使用在油画上的一种颜料,是中国传统釉上彩颜料中所没有的原料,粉彩中的黄彩也用氧化锑为着色剂。这些化学成分证明了珐琅彩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有些虽然是传统彩料但是融入了外来元素,主要是从国外引入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紫地莲花纹瓶,是目前所见传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形饱满稳重。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
青花、胭脂红、紫彩、黑彩、蓝彩等。康熙珐琅彩的款识有“康熙年制”和“康熙御制”两种多见。款识多围有四方边双线(双方栏),外粗,内细。款识字体笔画宽粗,挺拔工整
采用堆绘的绘画技术,玻璃质珐琅料烧成后显示原来的颜色,珐琅彩绘画产生色阶,画面形成层次和立体感。绘画的颜色有红、黄、蓝、紫、白、黒、绿、胭脂等。色地珐琅彩是康熙时期的特点,常见的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色等。器物内白釉平静润泽,不施彩,口沿内的白釉突出于器口,高于彩面,形成圆唇,似铜胎珐琅器的效果。纹饰以牡丹、折枝花卉中心加团寿字、以及万寿无疆开光花卉、九秋菊花等。彩绘细腻,透明,凝腻
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是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 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清代继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西学为中,中学固本,潜心研究,不懈努力
由于珐琅彩瓷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把玩之瓷,一直秘藏宫中,加之传世品的数量极为稀少,嘉庆以后国力衰落,珐琅彩被粉彩代替,所以后世仿烧珐琅彩瓷一直不断,在民国时期达到高潮,并具有一定水准
文/蔡毅
珐琅彩瓷概说
珐琅彩从这种不断的试烧、不断的改变烧制机构,以及皇帝的不断过问,通过这些历史材料使我们看到在瓷胎上装饰珐琅彩的过程。由此看来,源自法国的珐琅彩工艺逐渐影响到清代宫廷样式瓷器制造。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由此可知宫中自行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已试烧成功,这就是有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瓷器试烧成功的说法。想尽办法要将画珐琅的技术引进到他早就为此目的在宫中设立的作坊中。……于九月初九日,差人送京应役。”康熙的朱批为:“珐琅在大内早已造成,各种颜色俱已全备,但奏折中九月差人送京之语到时再看。”这表明此时宫中具备了生产珐琅彩的能力。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引进西方的玻璃烧造技术,提炼珐琅彩料。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正式设立14处作坊,其中有珐琅作、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等,开始研制珐琅器的烧制。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在写回法国的报告中说:画珐琅制品非常受欢迎,(中国人)要求能得到更多。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又有,“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尽力介绍珐琅画到宮中造办处。……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址在养心殿南裱房,称“珐琅处”。在历史档案记载中有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九(1718年11月1日)两广总督杨林推荐林朝楷等人入宫廷作为珐琅工匠的奏折中写有:“有广州监生龙洪键,民人林朝楷,何嘉璋等禀称:洪键等组成粗知珐琅,祈试验手艺,应否送京效力。皇帝的重视,以及对这种工艺的追求,使珐琅作移至养心殿后,皇帝可以随时察看造办处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情况。皇帝指派我和朗世宁用珐琅彩料来彩绘。”有人便将这一记载认为是珐琅彩烧制成功的标志。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报两水折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由过去瓷器上用来施彩的颜料以及他设法得到的几件欧洲珐琅器,制作画珐琅这件事变得可行。珐琅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烧制成功。康熙五十五年(1716),法国传教士马国贤3月写于畅春园的日记中有:“康熙皇帝对我们欧洲的珐琅器以及珐琅彩绘的新技法着了迷。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总之,无论是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还是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烧制成功的说法,都可以说在康熙晚期珐琅彩瓷器在清代宫廷的研发下,作为一种新的陶瓷装饰诞生了。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
二
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珐琅为外来语音译名,近代画珐琅技法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即在一种较软的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料。于是下令在宫中烧制珐琅彩瓷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烧成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录画珐琅有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金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17世纪晚期一批画珐琅工艺品由法国等国的使节或传教士带到中国进入宫廷,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立即将康熙帝深深吸引。瓷胎画珐琅即指珐琅彩瓷器。以这种珐琅料装饰器物,能取得如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