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万义花180元买下那个稀世铜鼓。问他为何对铜鼓情有独钟,他说“文革”期间,东兰铜鼓遭受厄运,许多铜鼓被当作“四旧”砸毁,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痴迷于铜鼓的他,下定决心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救护铜鼓。在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的上世纪80年代,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用于收购铜鼓
“东兰县民间收藏的铜鼓大约有600多面,其中有一半我都见过了,但我认为最好的鼓在我手中,经过鉴赏,可以称作是绝无仅有的了。”韦万义告诉小编,1980年,他从废品回收站“淘”到了一件宝贝,“鼓面什么图案都没有,根据鼓型判断,应该属于麻江型第一代铜鼓,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近日,小编走进以“世界铜鼓之乡”闻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在韦万义的故乡东兰县,民间藏鼓、护鼓、用鼓之风盛行至今,广大铜鼓爱好者对铜鼓的需求与日俱增
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韦万义,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收藏民间传世铜鼓30余面,被誉为“铜鼓王”。“解放后,铜鼓的制作基本就停下来了,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兴起了铜鼓热,从收藏到制作,形成了一种现象。”韦万义说
从山区走向世界传世铜鼓身价飙升
后来,人们聚集在一起庆丰收时,把铜鼓当成乐器敲打,战争年代,人们敲打铜鼓传递敌情。如今,铜鼓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或者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进行交流普及。有关专家介绍,铜鼓用途的变迁,实际上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进步而演变的。铜鼓起初是一种用来盛装粮食或水的器皿
好在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铜鼓文化的保护,2007年,河池市在实施“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中,给每一面传世铜鼓配上了“身份证”,记录着铜鼓所在地、特征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铜鼓的流失,另一方面又让铜鼓抬高了身价。虽然赞同“藏宝于民”,梁富林却又不忍看着大量铜鼓损毁和外流
在河池,像韦万义、陈耀灵这样热爱铜鼓收藏的人不在少数。一生致力于探寻和保护传世铜鼓的河池市文物管理站退休站长梁富林在90年代初,带着一台相机、一台录音机,深入山区走村串户,“地毯式”寻找传世铜鼓
韦万义告诉小编,“除非兄弟分家,或是家庭条件实在拮据,才想到卖铜鼓。”如今一个传世铜鼓大约可以卖到6、7万元左右,而韦万义视为珍宝的铜鼓,“十几万元都买不走”。近年来,买卖铜鼓的村民越来越少
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传世铜鼓大体上分为8种类型,即石寨山型、万家坝型、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和西盟型。东兰传世铜鼓主要有3种类型,以麻江型居多
生生不息寻鼓路
2011年,备受瞩目的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开馆,馆内收藏了一百多面传世铜鼓,主要来自另一位“鼓王”陈耀灵多年的集藏,鼓面铸有青蛙、太阳、禾苗等多种图案,千姿百态,神奇豁然
“许多人对铜鼓的情结远不如他们的长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铜鼓也就失去了精神内涵,沦为‘值钱货’”。在东兰县兰阳村,小编看到每一面传世铜鼓都标上了编号。但如今,名声远扬的铜鼓,也给自己惹来了麻烦。梁富林说。河池民间历来有自由交换和买卖铜鼓的习俗,其中一部分铜鼓甚至是从贵州、云南等地交换或交易来的。村民说,90年代以来,不少外地客商冒充铜鼓收藏家,高价收购铜鼓,卖出去的铜鼓,再也没有了下落
目前,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而河池市就拥有1400多面,其中东兰有612面记录在案,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史学界素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之于红水河流域的百姓,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池民间铜鼓表演队多次赴美国、法国、香港、北京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11年12月,河池文化广场上演500面传世铜鼓齐奏的壮观场景,并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铜鼓真正从山沟走向世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传世铜鼓的身价也应声而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