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中,对环境的吉凶意识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如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志》记道:“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芳溪四面皆山……惟东南隅山势平远……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塍二水交汇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于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可见客家古村落对水口的重视。当然,自然环境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自然缺陷的条件下,人们通常用后天人工补救的措施,主要方法有:一是造池引水,即开凿池沼,蓄水聚财;一是植林补基,即有些地方水口不够紧缩,用植树来囊风聚气。趋吉意象。当然在现实选址的解释中又不一定完全如此。白鹭村北有“五虎山”形,南有九曲迂回环绕的鹭溪水,更有“狮蹲”和“象跃”二山拱护水口,总体为依山傍水,能够体现“藏风聚气” 的吉祥地理模式。所以,古代人们在风水学方面引入了“四神兽”的概念,把地形四个方位比拟为四种神兽之形,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种神灵依次组合成的自然环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理想的、护卫严谨的安全环境。其他客家古村落大体都是山间盆地,依山傍水,吉象亦然。其他方面的人工补救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暂不多举。如福建龙岩的银澍村通过植树,形成“密林蔽日”、“茂林修竹”等景观。《地理五诀》风水论说道:“水之用有吉凶两端,而风之害实为阴宅之大忌,故虽龙真穴,砂环水抱,而一经风吹,纵不至为弃地,亦难免破损矣。”所以古村落的选择,除优厚的自然环境外,还对周围环境的凶吉赋予人文意味,成了传统村落选择的共识。一是造“兴文运”的建筑,即在村水口处建阁塔,称“文笔峰”。一般来说,在山水生成中,选址要素有:来龙问题,来水问题,去水问题。如果背靠绵绵大山,水来宽阔,水口紧缩,并迂回曲折,前有层峦叠嶂,即是理想环境。所以,风水学理论解释道: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
文化空间建构
《阳宅》开篇对住宅选址的环境条件提出要议:“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这体现了人必须依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选择适当地址而栖。这些客家古村落的选址,不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且要与中国风水学理论的要求相一致。不论怎么说,总体上必须具备“藏风”和“聚气”的风水环境。北靠天屏山,南依岗山,前有群山叠嶂绵延,特别是北部的靠山是五条山脊延伸出来的“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迂回环绕着村南而过,水口处有两座山岭,“狮蹲”和“象跃”两两对峙,把住水口,留住来龙,实为“风水宝地”。这种特有的中国风水观总体表现看有两派,即以江西为代表的“形势”派(又称峦山派)和以福建为代表的“理气”派。环境总像。宋杨万里的《东园醉望暮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富有意境的描写:“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正如江西省赣县白鹭客家古村落:该村落呈半月形,面积约0.2平方公里。“形势”派以地势论风水;“理气”派以方位朝向论风水。客家先民本为中原汉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这些道理定然清楚。位于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周田村,这里群山环抱,有奇石、秀峰,南边流淌着静静的周田河,这里又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有“三省通衢”之称。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先……”这很符合中国风水学说的基本要求:住基地势要宽敞平旦,周围有山水环抱。前方有案山横搁,出水口要紧缩有情,外阳方有秀峰耸立。客家村落选址首先注意的是周围环境的总体印象。《地理五诀》中的“风水论”写道:“地理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也,水界则聚,乘风则散。”“龙”即山脉,其走向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风水”。北山似怀抱,南山如髻鬟。还有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福建连城县的培田古村,这些地方都有共同的地理特征
客家古村落在追求和谐的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追求一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就是通过古村落的规划创意来体现客家人的文化境界,从中我们看到了迁徙型村落自身所体现的特征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客家古村落的文化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多角度去研究客家古村落。中原文化传入客家人聚居区“闽粤赣”三角边地后,由于地域边缘性特征显著,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就形成现代所称的“古村落”。客家文化根在中原,中原文化较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该地区的古村落建筑均讲究恃险而建,深居山区腹地,为外界所难进入,恐怕是中国古村落的集中保留区主要原因之一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过:“何为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由此可见程颐亲近自然之美的渴望程度。客家人的祖先们选址何尝不为美景而动情?群山绵延的白鹭村,奇石秀峰的周田村,青翠欲滴、古木参天的培田村等客家村落,都是南方青山绿水的典型代表,都体现了卉木葱倩、土衍草肥、牧笛横秋的江南秀美之景。其中,自然景观的要求至为重要。景观具象。现存的客家古村落反映了客家人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这些居住环境在景观上的表现通常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翳”的山水胜地。风水学里所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的总体环境观。所以很多先贤往往“慕山水之胜而居之”
晋朝末年以来,客家先民从古中原(河洛地区)南迁,途经吴、越、楚等广大地区,经历了“迁徙—侨居—再迁徙—定居”的过程,进入闽西北赣中南地区。客家村落选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对于饱尝战争之苦的客家先民来说,选择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首要渴求。时多为衣冠南下,出身望族,何尝不愿选择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因而,在建筑房屋时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安全问题,建造坚固的围墙来抵御外敌入侵,“五凤楼”、“围垄屋”和“土楼”三种房屋最具代表性。防御性突出的实用功能。后客家人与当地土著民不断发生斗争和融合,由此他们的防御意识特别强烈。“围垄屋”是厅堂与横屋为方形或长方形组合体,两侧及后面以圆形成列的围屋。在晋末到宋明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客家先民被迫背井离乡,南下迁入闽粤赣三角边地而形成一支汉族民系。“五凤楼”是三堂两横,层数逐渐增高,前低后高,似展翅欲飞的腾跃之势。“土楼”是以厚土垒墙体成圆形或方形,沿内墙周建屋,将堂屋横屋连成一体而成。其他客家古村落房屋类型也大体是典型的传统天井式“围合屋”,墙体高大雄浑,亦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功能
自然空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