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崇尚“入门奥如”,追求“居尘而出尘”,既不愿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愿让内部的清幽泄出园外,然而门是非开不可,所以入门处便设或蔽或曲的奥如空间,瞻园亦是如此。一进中华路上的简约门厅,迎面便是一漏窗,其后置山石,挡住视线和去路,园内风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再由曲廊诱导,依次经过玉兰院、海棠院、桂花院,至花篮厅西半亭,顿觉豁然开朗,富有诗情画意般的南景区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望不胜望,应不暇接。这组由门厅、小轩、花篮厅、半亭及曲廊组成的庭院,不但有步移景异的效果,且内外空间穿插,对全园来说起到很好的前奏引导作用,先抑后扬之造园手法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该园明初为中山王徐达王府西花园;清改藩署;乾隆南巡时,两次来此园居住,并题名“瞻园”。现在的瞻园,就是灵活运用我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和手法的成功范例。1958年起,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主持进行“起坠兴废”的整修工作。瞻园是南京仅存的两个古典私家园林之一(另一为现江苏省政协大院内的煦园),座落在建康路南,中华路东。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瞻园为东王杨秀清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的衙署;之后,遭到严重破坏
入门奥如
山前池畔、溪涧多植花草、灌木、藤萝,以免遮挡观赏视线,山后黑松成林,并兼以红枫、银杏点缀其间,这样既可形成古木参天的山林气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对比与变化,并可遮蔽一墙之隔园外的楼房、电线杆。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翳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形成的“城市山林”中,游人漫步于林中曲径或置于亭中小憩,有坐享林泉之乐之雅趣。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临水石壁下有贴近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桥,还有低而平的较大石矶二层,这是全国园林中的唯一孤例,可使石矶与石壁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石壁挺拔高耸,石矶生动自然。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南假山则采用土、石并用做法,由绝壁、主峰、洞龛、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径等组合而成,表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达到雄壮、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正是“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视,顿觉石壁耸峭,悬崖险峻,而低头俯视,峭壁之倒影又反衬水池之深,同时又打破了园墙的平淡、呆板,其艺术处理可谓妙矣。整个北假山体量得宜,轮廓丰富,真可谓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层出不穷。另有高出水面9.5米的石屏,置于平台之上,轮廓起伏明显,气势磅礴,从静妙堂远观效果尤佳
分页:[1][2]
山石取胜
作者:佚名
瞻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在原有山水骨架基础上整建的,占地8亩;西部则是为了满足现代游人活动的需要而扩建的,占地4亩。三景区特色各异,由曲廊有机衔接,功能、艺术得以充分发挥。东部由主体建筑静妙堂(面阔三间之鸳鸯厅)将景区分为南、北两区,由曲廊、溪涧相衔接,堂北过一草坪,隔水池以北假山为对景,堂南接水榭为大小二水池,此种将园中山池置于厅堂前后形成主要对景而园东之亭廊与园西之假山、峡谷遥相对峙构成不对称平衡的做法,是我国传统的园林布局方式。瞻园之精华部分在其东部景区,让我们从入口、山石、水体三方面来领略瞻园之园林魅力吧。西部分南、中、北三景区,南部为一组建筑群,由大厅、楼厅、小厅及庭院组成独立的僻静景,建筑分量较重;中部为一草坪,扩大了游人公共活动的场所,草坪东有曲廊,正北端为几重叠落廊并接一方亭,由亭向北可达北部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