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应侧重主干主枝上的抹芽除萌,同时将病虫枝、叶、残留小果、杂草灌木、萌芽条、藤蔓,以及树内部过密的细弱枝等剪除清理。2.加强整形修剪:黄栀子的树型一般以单主干开放自然形比较理想。冬天结合清园、冬培,修整树型,既可根除和减少病原潜伏场所,又有利于黄栀子通风透光,充分利用空问,调节树体各部分的分配,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损失,促进树木生长茁壮,提高其本身抗病能力
潮湿条件下长出淡灰色或稍带亮绿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最后在深褐色萼和灰白色叶、果病斑上产生黑褐色乳头状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座,叶面较多,背面稀少且色淡。后期,在病斑上(除星点斑外)散生或密集针尖状小黑点,两面生
有的数个病斑合并成土黄色、黄褐色暗褐色的椭圆形、半球形、多角形大病斑。褐色云纹斑:病害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急性发展。病斑上环纹宽广、颜色浅、轮纹隐约,边缘暗褐色或呈水渍状、不增厚、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叶上呈现深浅褐色相间的云纹
症状
防治方法
轮纹斑:病斑圆形、半圆形,斑中央为浅色圆点,周围多有黄色晕圈,轮纹明显呈褐色同心圆状
病菌在罹病叶、残留果及其萼片上越冬,翌年3~4月份形成子囊座,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后借风、雨水、昆虫等传播。侵染新的叶、萼,出现病斑,随后产生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叶萼上几个、十几个、数十个浅色圆点斑,好像天上的星星,故此期称星点斑。其后逐渐随病程的深化,症状演变为三种类型。主要侵害叶片,但也为害花萼至宿生萼和果实。以后继续发展,变成具有褐色环纹,中央呈白色、灰白色、桔黄色,边缘有淡黄晕圈的圆斑。发病初期,叶、萼上出现淡黄色、黄色、桔黄色至褐色小点
大小为2.4~24μm×2.4~6.8μm;分生孢子披针形、棍棒形,向顶渐细成圆锥状,基部近平截,直或弯曲,近乎无色或淡亮黄色。一般孢梗非常短,以致看起来像是子座的周生细胞或延伸细胞。病菌的子囊座生于寄主组织下,初期壶形或鸭梨形,后期圆球形、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具有拟孔口。分生孢子座生于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椭圆形、扁球形,少数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褐色,直径为16.8~103μm;分生孢子梗从子座长出,丛生,淡黄色到黄褐色,多为单胞,少数双胞,偶尔多胞,顶端较细圆或宽广近平截、色淡、几乎与孢子同色,基部壁厚,颜色深,不分枝。后突破表皮外露,单个散生,较少群集,直径为31.2~114μm;子囊棍棒形,束生,无柄,双壁,无色,含孢子8个,双列,大小为18~48μm×4.8~8.4μm;子囊孢子无色或淡亮绿色,鞋底形、长椭圆形,一端稍大,双胞,隔膜基本在中间且多不缢缩,大小为6~12μm×1.8~3.6μm。少数顶端有1~2个孢痕或波纹状弯曲。由茶球腔菌(MycosphaerellatheaeHara.),无性世代为茶灰星尾孢霉(Cercosporatheae(CaV.)Breda.)引起。大小为14.4~68.4μm×1.2~4.8μm。孢子隔膜隐约可见,或具有3~10个细胞
发生规律
病害轻重与立地条件、气象因子等有密切关系。地势低洼渍水地比地势高排水好的林地发病率高。郁闭度大的林分病害也较重。湖南湘潭地区,6—8月份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大量飞散传播期,此时间内如逢降雨多风,则病菌迅速蔓延为害而病重。还有,早春低温寒潮,正值黄栀子开花现蕾期间,此期连续阴雨连绵,极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侵染传播,发病严重。一般边行,特别是迎风边行发病较重
3.保花保果措施:在黄栀子花谢四分之三左右,采用“九二O”30~45mg/kg,或0.5%硼酸液,或食醋50倍液,择无雨天气进行叶面喷施。这样可以促使花、萼、果等健壮生长发育,抵御病菌侵袭,防治落花落果
病原
分布与危害
反之,树冠尖顶,枝条稠密、瘦小,披针形、黄绿色小叶,叶肉质地薄的栀子则极易发病。在湘潭县试验点病害研究中观察到,不同品种或类型的黄栀子抗病性差异很大。如树型圆头,树势开阔,枝条健壮,倒卵圆形大叶、叶色浓绿、叶肉质地厚的黄栀子很少感病
6~8月份发病盛期,采用50%代森锌600~800倍液,或36%代森锰200~300倍液喷洒,每月1次,连续3次,可以控制病害蔓延。5.苗期病和重病区实行药物防治:发病前期采用1%波尔多液叶面喷雾,即早春黄栀子刚展叶时开始,隔半个月1次,连续2—3次,预防初次侵染
星点斑:病斑不再扩展,边缘褐环加粗,颜色变深呈黑褐色隆起线,而其中央仍作浅色圆点的星点斑,可遍布全叶
该病导致黄栀子落花、落果、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
感病黄栀子轻者叶、萼上星点斑痕累累,失绿黄化,生长不良;重者叶急性失绿,变黄褐色脱落。病株冬天如同火烧,春天则成光杆秃顶。黄栀子(Gardeniajasmino idesEllis)褐纹斑病,即黄栀子褐色云纹斑病的简称。凡是黄栀子栽培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湘潭县、邵东县药材种植场发生严重。它是80年代初期湖南发现的寄主新纪录病害。据在湘潭县乌石乡和邵东县龙公桥乡调查,前者(1983年)林地一般株发病率为20%,严重地段株病率达46%;后者(1985年)苗圃地株发病率为17%,重病圃地株病率达44%
4.治虫:虫害造成伤口并且带菌传病,因此及时防治各期害虫,如大透翅天蛾、卷叶螟、龟蜡蚧等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方法
1.生产中淘汰容易感病的黄栀子,同时选用、培育、发展抗病品种或类型,这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