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的书法跟王文治基本上属于一路,都是师承董其昌,风格面貌不够突出。在清代,自康熙帝推崇董其昌以来,很多书法家都争先模仿董其昌,甚至在野的八大山人、恽向等人都受其影响,显然既无高爵位,又无门人弟子的梁同书被埋没了,但梁氏的功力很深,大字小字写得都很好。”
作者 杨艳丽
一方面,王文治的作品特别是精品存世量小,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王文治中晚年受南宋张即之的影响,线条趋于流滑,遂入轻佻,但本质原因依然是王文治的名气不及刘墉大所致。当然,低有低的原因
书法市场卖得还是“名气”
清代帖学四大家作品价位现状
资深书画收藏家高健祥谈到:“目前就明、清两朝而言,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以及作品有一定存世量的代表性书法家总共就那么20-30人,也就是拍卖行和藏家普遍追捧的‘硬通货’:明代中期四人: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明代晚期四人:王铎、傅山、董其昌、张瑞图;清代早期帖学四人: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同书;清代中期碑学盛行,以楷、隶、篆为主有四人:郑簠、伊秉绶、邓石如、吴昌硕;清代晚期以行草、行楷为主有四人:何绍基、赵之谦、沈增植、康有为。可以说,这二十几个人撑起了明清两代的书法市场
就书法成就而言,明代的祝允明要比沈周强很多,黄道周肯定也比石涛强得多,清代的伊秉绶比郑板桥、金农强得多,但后者的价位普遍高于前者。收藏家蒋维国认为:“其实老百姓对书法的喜爱已经较前些年好多了,这是好的信号。但迷信名气的问题始终改不了,画家书法总是比书法家的贵。刘、王、翁、梁在当时的名气相当于‘四王’,别说跟‘四王’的画相比,就是他们的书法或许都赶不上
近些年,随着藏家对翁方纲作品了解的逐渐深入,价格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作品的价位。他的很多大立轴是由小行书堆起来的,很多人觉得不如王铎、傅山等人的作品大气。翁方纲原本是可以比肩刘墉的,翁方纲首先是书法家,但他鉴赏家的头衔已经盖过了书法家的名气,很多流传有序的作品上几乎都有‘覃谿’、‘蘇斋’的鉴藏印,特别是金石拓片一类。他的诗也有很强的考据味,不是老百姓喜欢的内容,显得诘屈聱牙
但目前市场上除刘墉、王文治差强人意外,其余二人都处于偏低的档位,无著录的普通作品在3-5万元/每平尺,较精的作品在5-10万元/每平尺左右。刘墉作品的火爆主要是因为随着近些年古代题材影片的宣传,使他‘宰相刘罗锅’的身份深入人心,身价带动行市,各个拍卖行也都在大力挖掘,而王文治的作品更为雅气,作品偏稀少,价位也还可以。作为帖学在清代的余脉与正脉传人,刘、王、翁、梁四人的作品均价完全应该达到30万/每平尺以上,也就是接近王铎、傅山的作品的价位。梁同书就更低迷了。因此,市场潜力还是蛮大的。”。其实,翁方纲官居内阁大学士,也是一品大员,又是大鉴赏家,价位一直不够理想
明清之交的王铎、傅山更是如日中天;清代晚期的何绍基、沈增植,民国的吴昌硕、康有为也是不甘寂寞,相比之下,作为清代盛期的书家表现似乎略显平淡,拍卖场的热度在此年份似乎出现了“断片儿”,究竟谁能堪当大任,接过拍场的大旗并成为下一个“标王”呢?显然,有着“清代帖学四大家”之称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四人一直默默地镇守着这一领域。纵观这几年的书法拍卖市场,明代中期的沈周、文征明一年比一年火
清代书法以帖、碑为两大宗,前期以帖学为主,中后期以帖碑融合为主,帖学一脉首推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四人
清代帖学四大家作品成价值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