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病虫防治 / 黄栌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

固小为18.7-23.7×9.5-12.6μ。分生孢子串生,柱形至桶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6-32.5×10.4-14.3μ。【病原】病原为真菌,漆树钩丝壳(Uncinulavericiferae),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钩状;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内生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至长圆形。内有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无色。园性阶段为粉孢属(O idium),分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有性阶段闭囊壳为球形、黑褐色,直径112-126μ,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子囊袋状无以

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

(1)园艺防治:秋季彻底清除落叶,剪除有病枯枝,就地销毁或运离病区,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以增加抗病力;清除近地面和根际周围的分蘖小枝,能减轻或延缓病害发生

【症状】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地影响观赏。初为黄色,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黑褐色,为病菌的繁殖体,内含供传播和浸染的大量孢子。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8月底9月初,在叶片的白粉中出现小颗粒状物。病荣还侵染嫩梢

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分布】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次20%粉锈宁800~1000倍液,有效期可达2个月;或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数次。4月中旬在地面上撒硫磺粉(15-22.5千克/公顷),黄栌发芽前在树冠上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

【防治方法】

病害发生早晚和严重程度与7~8月降雨量有关。山沟处发病重,山瘠发病轻;阴坡重,阳坡轻;纯林病重,混交林病轻。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在北京,6月底至7月初发病,8~9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树冠下部叶片以及地面根际萌蘖小枝先发病,树势衰弱时病重。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阴雨多、湿度大时发病重。【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964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