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行情 / 郑福海:走在瓷器“回流”的路上

郑福海:走在瓷器“回流”的路上

目前泉州专门收藏“回流”的人为数不多,郑福海可以说是泉州古玩界收藏“回流”瓷器的领军人物之一。本世纪初,国内开始兴起“回流”的收藏热。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郑福海的“回流”收藏之路。通过拍卖会和其他渠道把国外有代表性的古玩买回中国,这用古玩界的行话来说叫做“回流”。近年来,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收藏都是以“回流”为主题

对于小小年纪的他来说,古董雅玩是他心里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那一年他刚刚参加工作,怀揣着第一个月的工资,满怀喜悦地走进了古董跳蚤市场,把小时候模糊记忆里老人家用的水烟壶、溥仪眼镜等这些晚清的民俗器皿淘进了自己的家门。郑福海回忆说,他真正花钱买的第一件古玩是在1992年。一到有古董集市的日子,他都到泉州威远楼等古董跳蚤市场,看大人们淘古董

当时,他有一种顿悟的感觉,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产业开始被重视了。这件事情给他的印象深刻,让他不时感慨。因为做的是与食品有关的行业,他先是收藏民间做糕点用的模具,后来他发现,广州的收藏氛围非常浓厚,市场是泉州无法比拟的。1995年,郑福海有机会到广州工作。他走过广州的中山8路古玩市场,走进广州文德路的国营文物店,发现古董收藏大部分以瓷器为主。“我印象非常深刻。”郑福海说,“就在文德路的国营文物店,经过盘店和价格调整,一件同治时期的粉彩鹿头尊的标价在上世纪80年代的原价基础上上调了将近六万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当他凑够钱想去把这件东西买回家时,文物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件鹿头尊已经变成了店里的藏品,只供观赏,不再销售。在国营文物店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有国家物价局的价格指导标价,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出一件古董的实在价值

走在瓷器“回流”的路上

收藏的热情迎来当头一棒,多年来不断的打击并没有使郑福海心灰意冷,他认识到“藏识”的不足和装懂想捡便宜是真正失败的原因。1997年,郑福海回到家乡泉州工作。但是古玩市场做假的功夫太高,他在不经意间又买回来许多赝品。他仍然乐此不疲地到泉州后城旅游一条街淘宝,每次都能淘回一两件东西。这些失败的淘宝经验让郑福海总结出了一句话“学习古玩要真懂,不能装懂”

一段时间以后,郑福海发现:文物店的价格通常比市场的价位高一点,虽然不会买到赝品,但是修补件很多,许多嫁妆瓶时间久了以后,在器皿的瓶口、瓶颈等处都出现了变色、发黄的现象,这让他心痛不已,收藏热情再度下降。但是这时候,他对古玩的初级收藏才真正开始。因为买到赝品是不能算收藏古董的,借助国营文物商店还是让他接触了真正的古董

走弯路后的茅塞顿开

“真懂”才是硬道理

不知不觉中家藏花瓶超过了300个,看见壮观的花瓶队伍,郑福海心潮澎湃,兴奋不已。当时,一件40多厘米高的嫁妆瓶的价位仅在千元左右。由于做的是婚庆食品行业,郑福海特别留意和婚庆有关的藏品,尤其是传统和文化集中体现的嫁妆瓶。于是郑福海把收藏瓷器的目标设定在这类瓶子上。他经常出入厦门文物商店和白鹭洲古玩城。1999年,郑福海在厦门工作,尽管工作很忙,但是他仍然继续着他的收藏爱好。由于是文物店的老主顾,后来郑福海在文物店购买嫁妆瓶,他们都给出八折的优惠价,本来买十个花瓶的钱就可以买十一个甚至十二个花瓶。他发现,国营文物店里的器皿都有带文物鉴定的火漆标志,自己的藏识不足,依靠国营文物店来把关可以避免“吃药”(指买到赝品),可以买得比较放心

郑福海:

从小时候起,他就迷上了收藏,用他的话说,那个时候也不懂得什么叫收藏,只是特别留意可以收集成套的东西,比如小人图、连环画,每天都拿出来摆弄、玩耍。郑福海年龄不大,可是收藏的萌芽在他心里已是孕育许久。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他开始收藏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品,比如邮票、侨批、米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他开始收藏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最得意的是收藏了很多各个朝代的纪年铜钱

许多事情的产生都是因为经验不足。2001年年初,郑福海与妻子喜结连理,当他想把一些重复的藏品和嫁妆瓶出售变现时,市场的认可度不高,而且由于早年经验不足,购进的修补件及赝品均难

人物简介:郑福海,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主要收藏:瓷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9813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