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未若哥窑古而雅

未若哥窑古而雅

贯耳瓶高14.9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7.2厘米,直口圆唇,筒形长颈,颈上端沿口处有2个对称的贯耳,斜肩,鼓腹,平底,圈足。胎壁较厚,此器通体施黑灰釉,釉层厚且滋润,色泽古雅、端庄。二是“哥窑黑灰釉贯耳瓶”,亦系宋末元初之遗物。估计该器系年代久远之故,致使整器釉色已成黑色

特别是水盂的淡青釉釉层较厚,尚见缩釉点。一是“哥窑淡青釉水盂”,系宋末元初之遗存。釉面上,如仔细辨析,还能看出上面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冰裂纹和鱼子纹,色泽有浓有淡,极为和顺滋润,优雅美观,给人一种自然美的视觉享受。此水盂高约9.2厘米,口径5.4厘米,腹径20.5厘米,足径6.3厘米,整件器皿规整典雅,精巧圆润

开片引出传说

哥窑的“攒珠聚球”

清代乾隆帝曾在《曝书亭集砚铭》中赋诗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在我国陶瓷史上,人们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三,当有其享有盛誉的理由。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此“哥窑黑灰釉贯耳瓶”器皿完整、古旧,釉层包浆厚润,能留传至今,可谓极其珍罕。贯耳瓶属观赏瓶,可用于厅堂,亦可置于书斋,均视拥有者爱好而定。此器皿挺拔圆润,规正精致,尤其是其上的釉表开片,同上述淡青釉水盂釉面开片基本类同,但给人的感觉更美、更自然

链接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道:“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哥窑最主要、最奇妙、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民间传说归传说,哥窑瓷釉面上的开片形成原理其实是在烧胎过程中,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这便是哥窑瓷之所以令人珍视的缘由,也因此不难理解从宋元至明清,直至现今仍有人仿制的道理了。这种原本是烧制过程中的缺点,却因其开片的自然美观而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特别喜爱,曾赋诗不下十篇,除了文前一首外,其中还有一诗赞哥窑瓷是“色暗纹彰质未轻,哥窑因此得称名”

据了解,水盂系文房器皿之一,为古人舞文弄墨时盛水所用,常置于案几,很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此水盂设色淡雅、造型古朴,且器型完整,毫无损伤之处,一般在市场上较难见到,故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类宋元时期遗存的哥窑瓷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就是在拍卖会上也较少见。上述两件哥窑瓷均为笔者藏友顾先生所珍藏,器皿虽然体形不大,但非常适中。即便有机会见到,其价格也着实不菲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但关于它的窑址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界,有龙泉窑址说,有杭州琉田窑址说,也有景德镇窑址说,众说不一。据记载,哥窑源自南宋。明嘉靖《七修类稿续编》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哥窑,亦称“哥釉”,即泛指釉表有人工开片的器皿。哥窑质细色润,纹饰美丽,自古以来便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其器物有碗、盏、盘、杯、洗、瓶、盂等。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大黄等多种色调,釉色却以灰青为主,也有米黄色和浅灰青色。但通常我们所见的传世哥窑瓷多以小纹片为主,且多仿古代青铜器造型。哥窑瓷釉面开片有三种,大的纹片称冰裂纹,小的纹片称鱼子纹或百圾碎,另有一种大纹片中夹杂小纹片,因大小纹片颜色不同,则为金丝铁线,即所谓的“百圾破”

哥窑瓷器的基本特征是有开片。至于开片的形成,民间传说这是由于弟弟生二嫉妒哥哥生意好故意弄坏而造成的,想不到反而成全了哥哥生一,使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的缺点,因开片的自然美观而深受人们的喜欢

现今,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传世哥窑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等典型的南宋器物,当然也有不少流散于国外。这里介绍两种宋末元初时制作的传世哥窑

哥窑源自南宋

传世哥窑珍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4984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