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箱古物运到贵州后,我又北上支援其他队,参与了国宝从宝鸡到四川的运输,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大雪中翻越秦岭
危机中神秘出发
第一队经长沙运往贵州,第二队取水路沿长江西进抵汉口,第三路北上到宝鸡。工作人员分为三队。他们要尽快分途离开南京,到达目的地后,静候战争结束。中国政府迁往长江上游的重庆,并下令撤退古物。但抗日战争在1937年7月爆发了。同时撤运所有的古物根本不可能。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这时南京也有危险。1936年底,朝天宫扩建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也就留在南京办公,还计划举行展览会
古物箱又再次装船,这一队再向长江上游西行500公里到乐山去。随着日军进逼,第二队又从汉口到达陪都重庆。船只难找,而且光是把古物从原来的船上卸下再装上另外的船只,就花了近两个月之久,结果9月中旬才到达乐山。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原定的藏宝地也变得不保险了,国宝最终的安身之所也在不断变化。我随同第一队出发,本来这队的80箱古物决定由船和卡车运往1000公里外的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但由于长沙被日军轰炸,不久又接到命令要运往贵州。他们到达宜宾还没有问题,可是在那里又需另找交通工具。1939年春,日机轰炸重庆,几乎炸中这批国宝
这段路程要借汽车装运,一辆车只能装20多箱,我们有7000多箱,需要300多辆汽车,在那时期这是个难题。好在西安行营在那时统治管理所有陕甘军公商车,他们答应把文物的运输,列在军运之内,不怕没有车了
起先我们的打算是,买那种装纸烟的旧木箱就可以了;棉花可用黑棉花,就是那些旧棉衣、棉被拆下来的,再经弹过一次的棉花。同仁没有装过箱,万一装得不好,运出去后都打碎了,如何交代﹖决定找那些古玩行里专装出口文物的工人来装,比较放心
当局认为必要时,应当把这些文物迁运到安全地带,现在就应当准备,早装箱。1931年9月,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大家明白了日本的野心是想先占领东北,再向南侵,平津一带如果发生了战事,故宫里这些国宝,将十分危险
当时起运的时间选得实在不好,那一段运输要翻过秦岭,正值冬天,山上时常下雪,路陡山滑,有些危险,而且公路正在翻修,随处堆有石子,行车不便。初运的几批,倒也顺利,到第四批车时便发生了问题
棉花改用新棉,装箱工人也一律辞退,改由自己装箱。院长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叫我们把那旧箱用来装书籍、档案,并规定新箱的尺寸,一律定为长三尺,高宽各一尺五寸
第四批车开出时,已经落雪了,雪越来越大,他们在途中一个小村庄停下来吃午餐时,听说前面的山已经塌方了,普通的车辆还可以勉强通过,运古物的车子,
最后决定,由水路把这批国宝运往上海,在上海存放了近4年。出发的时候,并没有确定这些国宝运往哪里,两天后,载运古物的列车到了浦口,停在靠边的轨道上,军队守卫列车,一直守了一个月。一路只在添煤、添水时停车。在这个时期,南京扩建朝天宫以贮存这批国宝。大家连夜静静工作,把全部箱子装上两列火车,黎明时分开车南下
军队全城护送,沿途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疾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使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1933年2月5日晚间,北平全城戒严
其次,旧棉花已没有弹性,而且装的时候,棉絮满处乱飞,味道难闻。一位同事告诉大家,这叫“回笼棉花”,是用穿过的棉衣、不用的垫子,甚至婴孩尿垫,再经弹过,人家只能用它做垫子,我们怎能拿来包宝贝﹖第三,那些请来的装箱工人,到此摆着专家的姿态,拿很高的工资,时常用教训的口吻和我们谈话。谁知这些想法都有问题。首先,那些装香烟的旧箱木料很薄,文物装进之后,总是晃动,颇有危险
南京市内日军奸淫掳掠血洗全城,屠杀无辜平民至少有30万人。他们设法在日军进行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之前一个星期搭火车离开南京。最后一批7000多箱由吴玉璋和另外二人负责
1933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华北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参与南迁工作的第一代故宫人那志良先生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披露了这段传奇般的历史。自此之后的十五年中,近百万件故宫文物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由北京经上海、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国宝紧急装箱
他们并不用棉花,都有这种成绩,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把每件瓷器,用棉花隔开,分别包扎起来,再入箱中塞紧,是不会破碎的。我们装箱有一套特别的办法,主要是一个“紧”字,我们看过以前江西景德镇进呈的瓷器,他们用木桶装运,把10个碗用草把它们扎紧,成为一个整体,一点也不摇动,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又用谷壳把它们隔开,塞紧,使它们毫不松动,运到北平去的瓷器,没有破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