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21个铸钱中有一种“宝漳”局康熙通宝,是迄今有史可查的福建漳州最早的铸币,它的铸行,与清政府统一台湾的这段历史息息相关。清康熙皇帝在位61年,先后设有21个钱铸局(另有24、25个钱局之说)铸造康熙通宝
宝漳局康熙通宝铸有黄铜、白铜两种质地,背面“漳”字还有多种书体之分。这些不同版别的宝漳局康熙通宝钱是钱币集藏者苦苦搜寻的对象,尤其是楷“漳”等版别更是钱币中的珍品
1680年康熙漳字钱铸行,正是“三藩叛乱”平定后清政府集合力量攻台之时,1681年,康熙认为进取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逐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段时期,康熙漳字钱的流通对缓解清军钱粮紧张,稳固军心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683年,施琅率部从漳州东山出发攻克澎湖后,在台湾的郑克爽见大势已去,率众归顺清朝。施琅“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加紧进行攻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康熙铸钱背面记地大多以省级为名,“宝福”局康熙通宝在康熙六年(1667年)就已经铸行,为何在有了福建省局铸钱后,又加铸了漳州府局制钱,这与300多年前清政府收复台湾不无关系。漳州地方学者认为,宝漳局康熙通宝铸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停铸,而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者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作为清政府收复台湾的前沿阵地,在当时的闽南重镇漳州铸行钱币,其军事目的十分明显
明隆武年间,漳州月港兴起,由于海外贸易繁华,外国银元开始大量流入漳州。这时,民间出现了仿造“番银”所铸造的货币。漳州地处我国东南边缘,山川阻隔,交通闭塞,远离政治中心,历史上中州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对漳州的影响较小。从汉、唐及至明末漳州一带使用的大多为中原中央政权发行的货币,未有自行铸造货币
该钱面文对读“康熙通宝”,背满、汉“漳”字,钱径28毫米,穿宽6毫米,重4克-4.9克。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巡抚奏准在福建铸造“宝漳”局康熙通宝钱。此时清政府重兵驻扎于闽南一带,因此急需发行货币,用于筹集军饷。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与清廷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近40年,由于年年战乱,福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