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元年粮据、一钱六分五厘油票、1千吨煤炭准销票……会城人李健强19年来共收藏4万多张票证
在李健强家里,记
靠变卖票证维持生计
为了生活,我不得不通过买卖票证赚差价维持生计。我大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学费、生活费都得靠我,小儿子是早产儿,智力较同龄人低。”。2004年,工厂转制,李健强随之失业。“我在厂里工作了12年,厂里却以‘旷工除名’的方式让我离开工厂,不给我解决医保和社保,我不知道将来的出路如何?”李健强很无奈地说,“老婆从事家政工作,家里有两个儿子
在城区的小卖部、乡下或者朋友处,只要听说有票证,他就兴致勃勃地去购买。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我就买卖票证,从这个时候开始玩票证收藏。”李健强说,刚开始,他主要在新会地区收购票证。“刚开始,我是买卖邮票
每年,李健强都参加江门市的科普活动,为市民免费鉴赏票证。2003年,李健强在新会景堂图书馆举办个人票证收藏展,吸引了省市各级媒体进行专题
另一张明朝洪武三年的粮据还能看到“每亩租米八斗”字样。“这是1996年,从一位江西藏友的电话中得知后,我去了一趟江西购买而来。”李健强说。李健强的票证中,年份最早的是明代洪武元年的粮据,迄今有600多年历史。小编看到,这张粮据已经残破,但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洪武元年”字样
那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向全国藏友征集票证,而此时靠票证“吃饭”的李健强毫不犹豫地无偿捐出了一批稀有地方票证,中国革命博物馆为此向他颁发了一个证书。截至1999年,李健强共收藏了1万多张票证。就这样,李健强以全国票证交流会为平台,通过电话、邮寄等形式和全国各地的藏友交换、购买票证
对于票证,李健强可以用“钟情”来形容。“说是为两餐也好,为兴趣也罢,我的命运和票证已经绑在一起,谁都离不开谁了。”李健强说
经过19年的收藏,现在,李健强的票证有4万多张,包括数百个门类,涵盖全国23个省份
为了认识更多的藏友,为票证找到更大的市场,1993年,李健强开始参加全国的票证交流会。“每年的全国票证交流会吸引数千名藏友,数不清的票证大集会,这些都非常吸引人。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参加全国的票证交流会是在南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硬座。”李健强说。从那时开始,李健强便把目光投向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先后参加了10多届全国票证交流会
票面最大面值的是1996年发行的“1千吨江西省煤炭准销票”;面值最小的则是一钱六分五厘的油票,是镇平县临时食用油票。“一钱六分五厘,这相当于一滴油的重量。”李健强说
从“收买佬”到“收藏佬”
1995年,李健强来到武汉参加全国票证收藏会。在会上听一位来自成都的藏友说家里藏有一张塑料布票,可以出让,李健强便毫不犹豫地和藏友从武汉转车去成都。“我听说过布票,但从未见过塑料布票,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李健强说,买到了塑料布票后,他身上的钱只够回家的路费,于是就饿了一天一夜回到家中
李健强现在靠变卖票证维持一家四口生计。冯瑶君/摄
1990年,厂里没有工作安排,让他停薪留职出去找工。李健强没有别的特长,只好开始买卖票证。“我从小就喜欢收藏邮票,1983年开始玩杂品,比如票证、钱币之类。”李健强告诉小编,10多岁时,他进会城一家机械厂当学徒,3年后转为厂里的正式职工,主要负责10型手扶拖拉机旋耕铀铣工作
在很多人看来,玩收藏的人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李健强却不得不靠变卖票证维持生计
收藏有明代洪武元年粮据
破旧的居民楼、阴暗的楼梯灯、巴掌大的房间……这便是李健强的家。为了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李健强靠买卖票证入行,就在一买一卖之中迷上了票证收藏,从“收买佬”变成了“收藏佬”
无偿捐出稀有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