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玉器历经数千年,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玉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周时期,中原玉器独领风骚,创造了中国上古玉文化的辉煌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逐鹿,思想上诸子学说争鸣,社会变革加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含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将君子、玉、德三者联系在一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郭宝钧先生指出:”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如果说原始社会后期玉被神化,奴隶社会玉被等级化,到春秋时期则玉被道德化、人格化。这种民主思想对玉的审美有着影响,这就是”首德次符”的主张。玉的德行化与帝王玉的神灵性、政治性相对立,是平民意识的反映,具有民主色彩
河南辉县固围村M5出土一件战国中期包金嵌玉银带钩,整体呈琵琶形,底为银托,器表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蟠绕两条夔龙,合为一首,龙口吐出鸭首形白玉弯钩。尾端饰两只鹦鹉。这是一件金玉复合材料工艺杰作,包金嵌玉,五色相宜,纹饰繁缛,玲珑剔透,是战国玉器工艺的创新之作。钩背嵌三块白玉玦,玦面篆刻谷纹,前后两玦的中心各嵌一个蜻蜓眼琉璃珠
纹饰以云纹为主,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雕等多种工艺技法。全器纹饰繁缛,共透雕或阴刻37条龙、7只凤以及10条蛇,形象千姿百态。此器集切割、平雕、分雕、阴刻、剔地、透雕、接榫、抛光等多种玉雕工艺于一身,工艺复杂,难度绝世,像这样一件多节活动玉佩,需要经过精心而周密的设计制作才能完成,它是战国玉器宝库中的奇葩。其中的多节龙凤玉佩堪称精美绝伦,它用5块形状不同的白玉,分别透雕成夔龙、夔凤和璧、环等形象,由套环、圆榫及铜插销相互勾连,可以拆缷或组装,合则为27节全长达48厘米的大型练饰,分则为5组小型镂空玉佩。战国玉器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为代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精湛
战国时期由于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玉材质地坚硬细腻、光泽强烈。综观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中原玉器,与西周相比判然有别,其器型变为华丽繁缛,在装饰上肢解整体,将其局部加以抽象化,演变为细密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战国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工艺史上最为精致的时代,创造了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具有高度艺术造诣的新型玉器,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思潮。雕琢工具显然有了改进,青铜砣具已为钢铁砣具所代替,砣刃锋利,所琢玉器刚健利落,似斩木削泥
自西汉起,出现了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玉衣葬服,它们是玉面罩的直接延伸和高级化、规范化。曲沃晋侯墓与三门峡虢国墓均出土数件缀玉幎目,由多枚各形玉片组成,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嘴、腮、胡须、下颚和印堂,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周围复以梯形、三角形玉片环列成面部轮廓。曲沃晋侯墓M8所出玉面罩,玉片分上下两层,都缝缀在布帛上,证明”幎目”的用法可能有等级高下之分。《仪礼·士丧礼》:”幎目用缁,方尺二寸。”注:”幎目,覆面者也。”《说文》:”缁,帛黑色也。”周代的丧服礼制,用一尺二寸见方的黑色丝绸,盖在死者的脸上。这些缀玉幎目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例证。玉幎目是一种殓葬用玉。始于西周的玉面罩,到春秋战国时仍延续使用
上述几件组玉佩是主人生前的胸饰,表示他们身份地位的显赫。中国传统崇玉文化的发展和成就,在装饰玉上反映得十分突出,统治者对美玉的占有享用,随社会发展而逐步升级,而佩玉数量之递增,形式之繁复,常表现出其主人的等级、特权甚至某些道德观念。此外,两周组玉佩最能表达艺术的形式美,即有秩序的排列和组合,它充分表现社会与思想的秩序感,在既复杂又平衡的格局中体现艺术的内在美。西周组玉佩的出现与流行,不仅在崇玉形式与文化内涵上开服饰文化一代新风,而且为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组玉佩打下了基础
战国玉器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在创作思想、构思、设计、艺术表现、技术加工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工具改革、玉料更新、经验积累以及当时的艺术思潮有着密切关系,战国玉器工艺美术揭开了玉器史上的光辉灿烂的一页为后世玉器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河南平顶山应国墓、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玉器可知,西周玉器器型、装饰及其艺术风格仍是在殷代玉器艺术格调的基础上呈现着有限度的变化。此期玉器有如下几点主要特征:强调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夸张表现,如对玉鹿的刻画着意夸大其鹿角;以片状平面玉雕为主,立体圆雕较为少见;造型单纯简练,细部装饰多予省略;用线遒劲流畅,生动自然,一面坡阴线纹的出现与普遍应用;璜的面貌丰富多彩。总体来说,西周玉器给人以简洁明快、潇洒飘逸的美感
平顶山应国墓地为西周早、中期应国公室墓地,出土了大量佩饰玉。将多璜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极至,。西周统治阶级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而大力强化宗法礼制,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成为西周佩玉文化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原玉器以组玉佩饰的形成和发展最为令人瞩目,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玉材及形式丰富多样。而山西曲沃晋侯墓M63出土的大型多璜组玉佩,璜的数量竟达45件,展示了复杂有序的组合和全新的系佩方式。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虢季墓出土七璜连珠组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颈部而达于膝下,上部复与玉项饰连为一体,通长达90厘米,形制华美。其中一件玉牌联珠佩,放置在死者胸前,由一件玉版和五组佩饰连缀组成,整体设计新异别致,色彩斑斓悦目
尽管如此,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西周贵族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使我们得以管窥西周玉器艺术的风采。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校为”凡武王俘商,得旧宝玉万四千”,较为接近史实,足见商代末年玉器工业的发达。《逸周书·世俘解》记载:西周武王灭商,”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西周玉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以向前发展,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西周帝王玉的踪迹
作者以准确、简洁的造型和刀法,活灵活现地雕刻出惊鹿的神态。同墓出土的玉牛首、马面,也都能准确把握其面部特征。足见西周玉雕艺人观察生活和艺术创作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在表现牛、马、鹿等动物形象时,善于以夸大局部特征来概括全貌的手法,达到言简意赅、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西周的动物形玉饰也颇有特色,造型简练,多作片状,常以粗细阴线来刻划主题。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一件白玉鹰,玉质缜密,刻纹简洁流畅,玉鹰振翅高飞,洒脱生动,不失为应国玉雕中的精品力作。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雕动物,种类众多,如虢季墓中的玉鹿,作惊起欲奔之状,其夸张丰美的大角,警觉后抿的耳朵,弯曲如弓的身躯以及奋起欲奔的双蹄,充分表现出真实生动的艺术效果
纹饰细密,繁而不俗,是春秋晚期同形作品的代表作,制作之精前所未见。其中一对人首蛇身玉饰,被认为刻划了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形象。讲究对称是春秋玉器的一大特点。另有一对玉虎形佩,造型和纹饰完全相同并两两相对,显然是由一块玉料分割而成。玉人头饰、玉鱼、玉虎、玉蚕等雕刻写实性强,比较贴近生活,幻想的、神秘的成分减少。成双佩带的玉虎,后来发展演变成虎符,成为发兵的信物。组玉佩在”玉德”观念指导下,随着原材料质地的多样化,其组合形式逐渐由简到繁,花样翻新。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春秋玉器早期仍继承西周作工而有所变化,但其典型风格是器型小巧、纹饰细密,盛行夔龙首纹、涡纹等,浅隐起为主。有人主张玉虎即古文中的”琥”,和圭、璋、璧、琮、璜一起,合称”六瑞”,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而事实上,玉虎多用于佩饰,作为祭祀用的瑞器,尚未得到考古资料的证实。出土大量精美佩饰玉,玉质上乘,工艺精湛。河南淅川下寺楚墓M1出土玉牌,玉料浸蚀呈鸡骨白色,正面下方中部隐起一兽面纹,其外围以同样技法雕琢若干组对称的变形蟠虺纹,又于其上装饰极为细小的鳞纹、绹索纹和勾云纹。这一时期出土玉器主要集中于诸侯国贵族墓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