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病虫防治 / 松疱锈病及防治

松疱锈病及防治

病原菌的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寄主有红松、华山松、新疆五针松(西伯利亚红松)、偃松、台湾五针松、乔松、海南五针松、瑞士石松、北美乔松、山白松、美国白皮松、巴尔夫氏松、柔松、墨西哥白松、恰帕松、和糖松、等松属中单维松树及带皮原木

病菌侵入2~3年后,可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并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为性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次年春季(3~5月份)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黄色锈孢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天左右的潜伏期,即可产生夏孢子堆(5~7月),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

4~7月,对发生疫情的种苗繁育基地及林分周围500m以内的转主寄主植物实施人工清除,或用5%莠去净等除草剂处理

分布区域

据测算,感病红松当年松针长度减少30%,颜色变浅成灰绿色或无光泽,绝对干重减少27%;主梢生长量减少82%~94%,树高显著降低,仅为健树的3/5~4/5,且逐年递减使树冠变为圆形,3~5年后干枯死亡。从幼龄幼苗到成熟林分均可感病,但以20年生以下的中幼林感病最重。1984、1996年,均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西南地区的华山松人工林感病后,轻病林分发病率一般为5%左右,重病率区常达30%以上,严重发病的林分可高达90%~100%。松疱锈病又称五针松疱锈病、五针松干锈病,通常以五针松受害最为普遍而严重。严重发病林分的发病率可达70%以上

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大多数芽管自针叶气孔、少数从韧皮部直接侵入松针。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继续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因树龄不同该过程一般需要3~7年,甚至更长。侵入后15天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点,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

传播途径

寄主植物

经济重要性

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朝鲜等

发病立木病级2级以下的,修除病枝或刮除病部皮层后涂刷柴油或柴油加粉锈宁混合液(含粉锈宁有效成分1.5%~2.5%);发病3级以上植株应予伐除。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染疫苗木应就地拔除销毁

在秋季,对感病的幼林进行人工修除树干下部2~3轮枝可明显降低疱锈病的发病率,平均降幅达69.6%

5~7月在茶子或马先蒿等转主寄主植物叶背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为带油脂光泽并具包膜的橘黄(红)色丘疹状突起,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橘黄色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3~5月在上一年产生“蜜滴”的松树病部产生具疱膜的黄色囊状锈孢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多年可持续产生锈孢子器。初期为白色,2~3天后渐变为黄色或黄褐色,6~8天后干枯,留下“血迹”状斑点。性孢子于秋季(8~9月)出现在罹病松树枝干皮层,呈泪滴状,口感有甜味而有“蜜滴”之称。7~9月从夏孢子堆中(旁)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毛刺状,黄褐色至红褐色,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每个担子可产生4个无色的担孢子

发病规律

在松疱锈病的5种孢子中,决定病害传播扩散的孢子为担孢子和锈孢子,其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雨水溅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树及新鲜带皮原木的调运

松疱锈病菌属长循环型生活史,共产生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其中,性孢子、锈孢子阶段寄生于松树枝干皮层,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阶段寄生于转主寄主叶背

症状

防治措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50611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