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石藏品 / 东西方赏石的历史渊源

东西方赏石的历史渊源

1、蒙胧期(孕育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

石上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图形、意境,都是依*人的艺术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发掘出来的。东方传统品石,一般不探究石美的地质成因,而是较多地赋于人的精神观念,实际是将石的自然属性人格化,、品格化了,追求的是奇石中蕴涵的诗情画意。例如, 对图案石,观赏者最关注和倾心的是它的内涵意境,不但要图案优美,还须颜色相合,质地优良。东方传统赏石对象,主要有造型(象形)石、图案(画面)石两大类

西方赏石界一般不注重图案石的观赏,也不会产生东方人的神思遐想

明清流传至今的石谱、石录、石鉴等在十种以上,最有代表性的有明朝的林有鳞的《素园石谱》和文襄享的《长物志》,《长物志》第三卷《水石》论水8篇,论石10篇,真知酌见很多,对日本的赏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日本称奇石为“水石”,即来源于此。这期间,雨花石的发展更是迅速,促进了以图案观赏为内容的赏石新潮,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两代的皇帝大多是奇石爱好者,而且赏石玩石之风已普及到士兵、平民,赏石理论日趋完善,奇石专著层出不穷,石种不断增加,奇石观赏已影响到文学创作

一、东西方赏石的历史渊源:

同时还要探究这些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矿床地质环境,从结晶学、光学、色彩学、物理化学及几何结晶学角度去发掘晶体的美和神奇,从科学角度评价石头的可赏性和艺术品味。西方赏石推崇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和天外来的陨石等。对矿物晶体观赏石的品评,不在于晶体象什么,或有什么寓意,而是着重审评晶体构造的完美程度和神奇的几何造型,以及晶体的色彩、光泽、质地、透明度,包体的稀有性,共生体的组合是否协调、珍奇、稀有

当朝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平泉山庄藏石千余枚,也藏有一块“醒酒石”,此石躺卧能醒酒,用水沃之能现山水林木图像,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画面石”。此时,大唐的赏石藏石之风,开始传入高丽——即今天的朝鲜、韩国。白居易为当朝权贵牛僧儒写的《太湖石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奇石鉴赏的有关理论,并在自己的庭院里大量藏石。标志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修等著名诗人留下了不少咏石诗。这一时期已在帝王贵族以奇石点缀宫苑的同时,发展到文人雅士达官个人收藏,并引向民间,形成中华奇石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一)赏石文化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4、鼎盛期:明清时期

(一)赏石观不同:

更有杜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奇石专著《云林石谱》,全面介绍了当时已知的石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留下千古骂名的“花石纲”事件,就是官僚为讨好宋徽宗在苏州搜集奇石造成的丑剧。宋徽宗精通书画,也爱奇石。在这样的世风下,官僚文人雅士爱石之风迅速流行。著名书画家米芾痴迷奇石,提出了“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影响至今。皇帝爱石,臣民效之。此期出现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山谷、陆游、叶梦德等一大批文人、官僚玩石、藏石、写石、画石

西方赏石偏重于科学赏石观为主导。西方赏石以形式美学及相关的地学知识(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学、陨石学、色体矿物学等)为指导,在注重奇石的外表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还重视奇石中科学美的内涵,是偏重科学类型的赏石

东方赏石多以人文赏石观为主导。中国和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在赏石方面,偏爱造型奇特、形神兼备、以形寓理的奇石作品,以奇石为载体进行文化艺术、历史典故、道德情操等主题的创作,主要以人文科学为指导,属于艺术类型的赏石

2、形成期:隋唐时期

(二),赏石对象和内容不同:

二. 东西方赏石的不同特点:

3、繁荣期:北宋——南宋时期

这一时期个人藏石还很少,有文字记载的仅陶渊明藏有一块“醒酒石”。南朝的江淹在诗中已有“崦山多灵草,海滨饶奇石”的句子;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一段中写到“盛弘之谓空泠峡,上有奇石如二人形攘袂相对”。秦王朝的“阿房宫”、汉王朝的“未央宫”和“上林苑”等皇家林园已开始用形状奇特的石头装饰、点缀林园。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有:孔子已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智兼者乐石”的经典语录(见《论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2/5068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