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2.5%澳氯菊酶乳泊,每公顷用量30毫升
成虫寿命较长,具世代重叠。成虫出垫后2—3天取食、交配,雌虫交配后第二天开始产卵。雌虫可经4—10次交配,气温25℃时最盛,30℃以上停止交配。成虫一般在7—20小时活动,具伪死性。【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或土中越冬。第三代不产卵而越冬。成虫和幼虫为害叶片,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烈。6月下旬产卵,孵出第二代幼虫,7月中旬幼虫老熟,下旬羽化为第二代成虫。4月下旬柽柳萌发时出垫活动,取食和交尾。成虫产卵量,因代数而不同,越冬代的产卵量最多,历时最长,平均51.7天,每雌平均产卵493.8粒。幼虫3龄,2龄后分散取食,食嫩枝叶和嫩茎表皮,害状呈马蹄形凹陷。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延续到6月底。5月下旬,第一代幼虫老熟,6月上旬化蛹,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孵出,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后相继入土越冬。第一代平均产卵311.5粒(9—877粒),第二代平均产卵187.2粒。老熟幼虫在植株根际土表下吐丝作茧化蛹。预蛹期4.7—6.6天,蛹期8—10天
③50%辛硫磷乳油10倍液,每公顷用3.7升药液,超低容量喷雾;
②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学名】DiorhabdaclongatadesertieocaChen
蛹长5—6毫米,宽2.8—3毫米,初化蛹为乳黄色,附器透明,后变为黑褐色。足黄色,腿节和胫节端部、跗节和爪均黑色。卵壳表面有刻点。【形态特征】成虫体长:雌5.8—7毫米,雄4.8—6毫米。蛹外具茧,茧白色,与土混合后呈土灰色。腹部末端及肛上片黑色。头顶中央有圆形黑斑,触角丝状,第一节两侧黑色,其余各节黄褐色。卵椭圆形,长0.5毫米,初产为粉黄色,后变为橙黄色,孵化前为灰白色。体深黄色,密被黄白色绒毛。从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第八节背板,每节被3条黑色横线分开,线间有2排褐色瘤突。幼虫长4—8毫米,污黄色,头、口器黑褐色,胸足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央有1条黄色纵纹。前胸背板宽大于长,有3个黑斑呈“小”字形,鞘翅黄色,质地柔软,每侧鞘翅上有2条黑色条纹
【防治方法】①2.5%敌百虫粉剂喷粉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