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烟盒子等通俗叫法只能说明卷烟的包装形式,而忽视了其商标标识的作用,应该称为“烟标”,这样就能准确地反映出包装形式和商标标识的同意属性,也为其以后登上收藏大雅之堂作好准备。现在收集它的人越来越多,通俗叫法也越来越不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该给烟盒子正名了,以利于收藏和交流活动的规范化。余晋麟先生的提法得到了全国烟标界收藏爱好者一致的同意,并从此影响带动起一批又一批的收藏爱好者。1985年元旦,全国第一个烟标收藏协会在六朝古都–南京市成立,著名烟标收藏家余晋麟先生(已故)深情地谈到,烟盒子在我国大地上出现了近百年,它的爱好者也收集了70年左右,一直沿用的是通俗的叫法
烟标,即卷烟商标。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历来没有一个规范的名称。现在许多人已经知道,可是在十多年以前,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
说到捡漏,于顺笑称多得很,不知从何讲起,但是谈到印象深刻的经历,四五年前在北京收来的两个尼龙书包的烟标不能不提
看到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卖了大价钱,老两口喜形于色的同时还想再多赚点,把价格抬高到了3500元。由于第一批藏品卖得很顺利,老夫妻并没有咬住3500元不放,而是按照于顺的提议降了价钱。加上第一批的500元,老夫妻那天一共卖给了于顺3800元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今天,价格已经翻了几十倍。最后,经过一番议价,第二批藏品以3300元成交。于顺生怕两只“煮熟的鸭子”都飞了,赶紧先把第一批藏品的500元给了老夫妻,同时把藏品放到了自己的柜子里,然后再和老夫妻讲价钱
买卖做成了,于顺借势问起了烟标的来源。他们将喜欢的书留下,不喜欢的便卖做了废品,本来打算将烟标也卖废品的,但是邻居的提醒让他们意识到,或许烟标可以换来经济上的收入。弟弟妹妹称,家中收藏的瓷器、钟表、钱币已经变卖成现金为父亲治病,身为大女儿的老太太便带着父亲留下的两箱书和烟标回到了北京。前阵子老太太的父亲突然病危,夫妻俩没能及时买到火车票回去,等回到上海时,父亲已经去世。原来老太太是上海人,老先生是北京人,两人一直住在北京
于顺沿着声音看去,只见店内多了两位客人一对老夫妻。那日,于顺的店里客人很少,他正好有空整理手中的藏品。“收,收。”于顺边回答边看向老太太和老先生手中的尼龙书包。两人手中各提了一个蓝色的老式书包,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如果于顺没有估计错的话,里面装的应该全是烟标。“你这里收烟标不?”老太太开口问道。“哪位是老板?”一个带有南方口音的女声响起
老头子,你脑子昏了是不是?”“大妈,您别数落老伴儿,我再仔细看看。”于顺边打圆场边把东西翻了一遍。不懂行的老先生开出的价格实在是低得离谱,因为其中一张烟标的市值已经超过了300元,更不用说所有烟标加在一起的价格了。“行啊,500元就500元吧,您二位既然进了我的店,说明咱们有缘。”遇见如此大的“漏儿”,于顺高兴还来不及呢。“啪”,一个响亮的巴掌拍在了老先生的背上,紧随其后的是老太太的斥责声:“什么300元,最起码也得500元
看于顺不说话,一直沉默的老先生有些沉不住气了,说道:“怎么也得值300元吧。”。曾经有不了解行情的客人来他店里卖烟标,他开价后,客人反而不卖了,随后便在他开价的基础上加些钱卖给了其他的店主。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给他人做“嫁衣裳”。对于开价,其实于顺挺不愿意的
“那当然,这些是我们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好东西自然值得起高价钱。”老太太一脸开心地说。“3000元。”于顺开的价钱比老先生给第一批烟标开的价钱高了整整十倍,因为他知道,第二批藏品绝对值这个价钱,里面有好几枚烟标的单价就值3000元。“这堆比刚才那些高了好几个档次。”于顺实话实说。看见自己旗开得胜,老夫妻脸上乐开了花,老太太把双手从背后拿出来,指着自己手中的尼龙书包说:“您再看看这个。”里面同样是一摞烟标,虽说和前一批的年代差不多,但是品相非常好
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的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下的必然
“你来看看,这些东西值多少钱?”老太太话音刚落,老先生已经把自己手中尼龙书包内的东西倒在了柜台上。哎呦,于顺心中暗叫了一声,都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烟标呐,“恒大10周年”、“前门10周年”、“美女”烟标应有尽有,粗略估计这批烟标在当时价值三四千元。“您打算卖多少钱?”于顺问。“你开个价吧。”老太太说
烟标的收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