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南红作为深海珊瑚的替代品正式走上藏区的舞台。藏族人信仰佛教,所用的法器倒枝红珊瑚只产于日本海峡和台湾海峡,由于贸易困难和材料昂贵只能为藏区高层所拥有。位甘孜州东谷寺所藏的元代经卷中有关于藏族对于南红的记载,将之称为“天龙八部中厉鬼之血”,佩戴可避“龙难”,与红珊瑚、珍珠、蜜蜡、琉璃等并称为藏七宝。尽管朝代更替,古滇国灭亡,南红这种材质的制作和使用却始终云南地区被保留了下来。藏人喜爱南红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们会将南红碾压成粉,用于止血。普通信徒只能寻找珊瑚的替代品,最终发现了南红
时隔百年,南红以新的姿态回归,王者归来,势不可当
人丁衰落至此,清政府又对云南更为忌惮排斥,自然是没有人再去为皇家开采昂贵的南红了。可是,南红真是如市井传说的那样,由于资源问题导致没落的吗?一位云南姓赵的商人翻阅古籍,发现了一本清代咸丰年间的《永昌府志》。可惜十几年后城池失守,城中人多殉难或逃亡,永昌即成为一座空城。史上著名的穆斯林起义领袖杜文秀便是借着这个时机联合汉族、彝族、白族等各组人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在这本书中,他发现了不一样的答案:咸丰初年,云南古临安城的汉绅侵占回民银矿,焚劫回民村寨,云南巡抚密令各地“聚团杀回”,激起各地回民的反抗
南红玛瑙称谓新,历史长。3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金沙古国(今四川地区)一位铸币工匠沿用三星堆先民使用贝币的传统,制造了当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红制品——南红贝币,这枚贝币形状简约精致,历经千年沧桑却鲜艳依旧,现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馆
精美的南红
南红玛瑙很快得到了收藏家和投资者们的认可,一时间洛阳纸贵,价格迅速从3元一公斤的首次收购价格,蹿升到未经雕琢的鸡蛋大小一块原石便要价几千甚至过万,涨势极为凶猛。他叫赵凯,是保山第一个大批量挖南红、卖南红的“老班长”。为他们改变局面,打开销路的,就是那个在《永昌府志》中寻找南红绝矿原因的赵姓商人。保山市杨柳乡的滴水洞以出产极品南红而久负盛名,可直到2008年,杨柳乡的村民还只有极少数愿意到山上挖南红。2008,赵凯由于生意失败,生活无着而选择到山中寻找奇石谋求出路,意外地发现了当时只有3元一公斤的南红玛瑙的潜在商业价值。从此,他大量雇用当地村民开采南红,并以高价收购,再用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近二十年来,位于云南保山地区的红玛瑙矿源被找到了,所出产的红玛瑙即被重新命名为“南红玛瑙”。即使赵凯自己也不会想到,这山中的一抹红色,竟能烧亮保山市的半边天。南红收购价格低廉,每挖到1公斤,村民们就以3块钱的价格卖给进山收原石的人。只是,南红刚刚出现时,由于资源少、开采困难、知名度低等原因,并未得到太多人的重视
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这里说的是南红玛瑙。《徐霞客游记》中曾有记载:“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
“南红玛瑙”这个词即便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也不是一个熟稔的称呼,它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按传统与起航对玛瑙原料名称的说法,从前的红玛瑙仅被分为两种,即东红玛瑙和西红玛瑙。东红玛瑙多为低档玛瑙,是利用氧化铁还原的方法对玛瑙进行增色后得到的;西红玛瑙则是指未经人工增色的珍贵玛瑙材质。从近二十年前开始,由于云南保山地区的南红玛瑙矿源被重新发现而得到重新开采,其所出产的玛瑙便被称为云南红玛瑙,简称南红
岁月流淌,南红玛瑙由于其明艳的色泽和温润厚重的质感被人们所喜爱。古滇国第三代国王庄蹻之孙尝羌对南红甚为喜爱,他让匠人们用南红雕刻了甲虫和牛头,并将这些心爱的玩物带进了石寨山M12号墓。战国时期的贵族将南红做成手串佩戴于腕上,即便死后也要将其带入棺木
卢小明
精美的南红
精美的南红
清代时南红玛瑙发展的顶峰时期。当时最为著名的南红作品——玛瑙凤首杯,以其近乎毫无瑕疵的材质和巧夺天工的精巧设计为历代皇帝所喜爱,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清廷喜爱藏区文化,尤其雍正皇帝是一个藏区文化的忠实爱好者。然而,由于南红资源稀缺,制作出的成品多有伤裂,因此到了玉雕鼎盛的乾隆时期,人们对“无暇”的高标准要求使得南红逐渐淡出收藏圈,及至清末,随着市面上的南红玛瑙艺术品越来越少,南红资源一度被认为已经开采殆尽。大约在雍正元年(1723年),南红以“红白玛瑙”的身份走入紫禁城,开启了一段新的收藏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