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艺术微小化趋势的影响下,盆景也向追求意境,参照古画创作,向小型化发展。此三友者盆景之高品也。”同时,也出现了如《长物志》等专著论述了盆景树种及品评标准,特别是对松柏类的论述更为周全,要求佳品要“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叶若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曳轩翥状”;“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水竹,亦产闽中,高五六寸许,极则盈尺,细叶萧疏可人;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明朝屠龙著《考磐余事》在盆玩笺中写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列庭榭者次之。如闽中石梅,乃天生奇质,从石本发枝,具自露其根
它将园林造景进一步缩龙成寸,出现了假山盆景与树木盆景,从而登入了室内、庭院,使人能够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犹如大自然的优美树态,奇异风光。随着园林造景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居住环境崇尚自然的不断追求,加上陶瓷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秦汉宫苑是通过“法天象地”而表现人们再造,甚至是超越整个宇宙的伟力。盆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在园林造景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叠石掇山工艺渐趋精巧,“北魏张伦造阳山,有若自然,重岩复岭,岭崖相属,深崖阔壑,逦秀连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盂复直;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此时园林造景已盛行。所以二者虽然同是在模仿自然,但其对“自然”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其在园林艺术中位置的认识却有很大的区别。它的这一风格,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使得后来的皇家宫苑吸收了士人园林的艺术风格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士人园林是以创造与自然山水尽可能协调的生活环境为艺术目的。而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则是通过对自然山水、林野某一片段尽可能真切的模仿而表现出士大夫籍此将自己融入无穷宇宙的意趣。不论在风格上还是在方法上,这一时期的士人园林都以自己突出的特点而与传统的宫苑园林相区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发展壮大,隐逸之风的形成发展,促使士人园林的发展和兴盛,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前临巨湖,汀泓演瀑。驺衍谓裨海周环为九州者九,大瀛海环其外,兹境信若造物施设耶!”。而皇家园林也一样把“芥子纳须弥”作为它的基本空间原则,即使是圆明园这样的大型宫苑也不例外。周围支汉,纵横旁达,诸胜仿佛浔阳九派。乾隆有篇《咏九州清晏·序》写到“此地棼橑纷接,鳞瓦参差。如其内主景区的“九州清晏”
它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的地形进行人工造景修饰,从而达到完善、和谐。盆景与园林艺术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建章宫仅为上林苑中宫城之一。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在建章宫“筑太液池,叠石为蓬莱、方丈、瀛州三山”。据专家考证:我国的园林造景,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远在华夏祖先黄帝时就已开始。《诗经》中《大雅·灵台》记述了周文王及其灵台、灵圃、灵辟,以及在这期间活动的背景。而秦朝著名的皇宫园林建筑群阿房宫,其造景艺术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它依自然地貌景观,依靠南山顺着渭水西岸,每隔7.5~10公里就有一处宫殿建筑,其范围达150公里,成为在天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来构筑庞大的园林建筑群的实例。从《山海经·西山经》上就说过“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圃时。”夏朝时就已初具雏形。如夏之瑶台,后来又有商的鹿台,周的灵台。上林苑的规模极大,“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仑,傍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 ,苑中有巍峨的南山,浩瀚的昆仑池,近百组大型宫苑建筑群,以及弥野盈隰的无数珍禽异兽、奇花异草
随着盆景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受其他艺术类的影响,特别受中国画和诗歌的影响,再加上各地气候环境的差异,树种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至清代,盆景出现不同造型风格,主要有两湖之平托式、扬州之花塔式、四川之蚓蛐式安徽之滚龙式、北方之三曲式、广东之五林式等。松拳石叠成村。如龚翔鳞在《山重山》中写道:“三尺宣州的狭盆,吴人不偏不把,种兰荪。山水盆景则更丰富多彩,选石种类不断增多,并配以植物,意境更显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