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的影视明星们在过足“出书”瘾之后,纷纷“爱好”上了书画。如有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小品演员,曾在杭州拍卖书法,创下一幅四字横批3万多元的惊人记录。在非常有潜力但价格还非常低的“明日之星”和价格非常高但有可能成为“过期粮票”的“明日黄花”之间,应该选择谁,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还是要劝收入有限的普通工薪阶层、普通收藏者,可能还是别去做这样的崇拜者为好。这些现象虽然令人匪夷所思,但毕竟是“名人效应”,他们确实拥有一大批舍得花钱的铁杆“粉丝”。有的人,知名度非常高,高得“地球人都知道”,但于书画只是“票友”而已。一位以写清朝皇帝闻名的作家,据他自己声称“他从不临古帖”,但他的一幅牡丹斗方,照样在深圳拍出高价,附带条件是:他允许拍得他的作品的人,和他通一次电话。那些应酬画,商品画,其实际价值与价格之间往往存在很大距离。三是要看知名度是哪一方面的。一是知名者都是从无名者而来,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无名者可以有名,有名者由于名不副实等原因,也可能被时光无情湮没。这是个人雅好,谁也用不着说三道四。二是即使知名者确实水平很高,名实相符,也并不代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心之作,都值得收藏
这种方法,简单固然简单,盲目性却实在太大。试问,当书画家成为“官迷”的时候,他的东西果真还值得你认真收藏吗?。听说有人竟然想方设法搞到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联络图”,按图索骥,根据职务高低,定出不同价格购买书画。但不少收藏者,却不懂得这浅显的道理,只按照书画家的地位身份购买书画。古代有“耳鉴”之说,意思根据听闻便出手下单。收藏切忌迷信书画家的职务、地位。书画创作不可能标准化出产,因为创作者内心世界变化和外部条件不同,所创作的作品难免有高下优劣之分。哪怕精通业务的领导和主要从事创作的书画界领导,也不一定每幅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佳作。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书协、美协换届时争得你死我活,乃至不择手段互相攻击的现象。书画界的领导人物,固然不乏精通业务者,但也不乏主要从事行政事务工作而于书画艺术只是“票友”者,或者主要钻研书画理论,其长处不在创作上。现在一些人的“ 耳鉴”更简单,只要听说书画家是某某协会主席、副主席,是书画院院长、副院长,便认定是书画界权威,书画水平肯定出类拔萃
但是,对知名度,我们也要做冷静分析。这可以理解,知名度高的书画家,相对而言,其作品的艺术性以及保值、增值的潜力都要比无名者高一些。收藏莫要迷信书画家的名气。书画界和影视界一样,讲究“明星效应”。实际上,书画家的知名度与市场受欢迎程度确实是成正比的。收藏者在缺乏判断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情况下,只能以书画家的知名度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尺度。书画家的名气,对拓展市场关系非常紧密。依据书画家的名气来买书画,是许多人的共同习惯
大量“接盘”的普通书画收藏者出现不少类似股市的“跳楼者”,也就不足为怪了。现在一些房地产商,挟带大量资金拥入书画市场,扮演了呼风唤雨的“庄家”的角色。如今,这位画家的“价位”是每方尺5位数。这位老板很潇洒地对我说:“我以市场价的一半出手,也足够了。”为了“掩护”他的出货,他照样在拍卖市场为这位画家“频频举牌”,拉出一个个引来一片欢呼的“新高”。收藏千万不要“追涨”。一些书画家,原来价位不过数百、数千一方尺而已,几乎在一夜之间,价格急剧翻番,竟然达到令人咋舌的数万一方尺,比不少早已盖棺定论的古代名家还高。我认识一位房地产老板,他几年前认准一位画家,以几百元一方尺的超低价大量吃进
书画拍卖会一场比一场火爆,拍卖成交记录不断被刷新。近年来,书画市场呈现井喷行情。不管是否懂得书画艺术,不管是否真的喜欢收藏,各式人等,纷纷把眼光投向书画市场。但是,在这火热的市场背后,却存在种种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和误区。人们争相购买书画,导致书画价格节节攀升
而现在很少有知名的书画家公开润格的,一是不需要,不搞润格也不愁没人买画;二是变得快,价格经常在涨,没法公开润格,哪怕自己不想涨,但是看到同辈画家,特别是晚辈画家涨价了,也只得步步跟进,否则就“没面子”了;三是怕税收检查。明清时期的书画家也罢,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也罢,卖书画都有“润格”,讲究老小无欺,明码标价。事实上,书画家的价格,存在着许多“迷魂阵”。比如齐白石,解放之后的价格始终保持公开,而且一成不变。有了润格,税务人员以此作为收税的依据怎么办?所以,书画家的润格,如同女士的年龄,大都是“保密”的,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亲历者难知究竟
“大庄家”为了迷惑大众收藏者,往往通过拍卖市场为自己包装的书画家“护盘”,甚至有意“拉高”。再说说上门价。按理说,拍卖成交价应该比较透明、真实。很多收藏者喜欢到书画家家里买书画,一则图真,认为从画家家里买到,必真无疑,哪怕贵一点也值,二是可以顺便和书画家合影留念,除了表达仰慕之情,也为所买作品留一个“保真证据”。如果普通藏家以偏盖全,误以为该画家所有作品都这么值钱,那真是傻得天真了。这就是尽管上门价并不比拍卖成交价便宜,但书画家依然门庭若市的主要原因。即使没有上述两种情况,一般而言,画家送拍的作品,往往是精品,成交价容易偏高,所以其成交价并不等于他所有的作品价格。一般而言,书画家作品的价格,大致有拍卖成交价和上门价之分。还有一种情况是画家自己设法“护盘”,事先和一些老板谈好,大胆“拉高”,而“拉高”和实际价值之间的“差价”,由画家私下另行送画予以“补差”。他虽然也是“真实”地掏钱买了,但是,这一价位,并不能代表该画家真实的价位,或者说全部作品的价位。但实际上,其中“猫腻”很多,很难体现透明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