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越冬过后的花卉植株经过一个四月份的恢复生长,已进入快速生长阶段。五月气温持续升高,由南向北降雨逐渐增多,每一次降雨过后,气温都有明显的提升,多春雨连绵的天气,小满后天气转入闷热,标志着很快进入夏季。而此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为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抓好五月份的花卉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是一年中能否有效抑制病虫害大发生、减少病虫害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关键时期
在14℃一30℃、土壤粘重偏碱、湿度大、地下害虫多、植株有伤口的条件下发病重。自伤口侵入,到寄主植物表现出症状,因气候等环境条件、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况不同,需几个星期到一年的时间。根癌病的病原菌为一种棒状根癌土壤野杆菌,它在肿瘤皮层组织、土壤中未分解的寄主残体内,可存活2—3年,随病残体的分解而死亡。侵入时遇到低于10℃的低温,可潜伏侵染,不表现出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后,才逐渐产生肿块;肿瘤在春夏季增长较快,秋冬季虽受感染但发病缓慢
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根癌病的发生危害,为害月季、玫瑰、蔷薇、樱花、紫叶李、碧桃、寿桃、紫叶桃、梅花、榆叶梅、紫藤、夹竹桃、杜鹃、丁香、金银花、夏蜡梅、蜡梅、海棠、大丽花、菊花、秋海棠、天竺葵、落地生根、石竹等,果树如苹果、梨、李、杏、木莓、樱桃、果桃、柑桔、玳玳、葡萄、山楂等,观赏树木如银杏、金钟柏、榕树、南洋杉、罗汉松、橡皮树等。初为长扁圆形小瘤,呈浅白色或略带肉色,瘤体柔软,表面光滑;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表层细胞坏死,表面变得粗糙,凹凸不平,呈龟裂状,颜色逐渐加深,呈灰褐色至黑褐色,瘤体内部木质化,形成较坚硬的瘤块。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被人们及时发现,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细须根减少,致使地上部分表现为叶色发黄,叶片小而早落,生长迟缓,枝条干枯,花朵小且花期短;植株长势渐趋衰弱,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根癌病是一种由土壤野杆菌感染引起的植物体组织细胞恶性分裂导致的增生扩散病害,会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球状增生物——“肿瘤”。月季根癌,主要危害根颈部,樱类根癌肿瘤多发生在表土下根颈部和主根与侧根连接处,或接穗和砧木的接口愈合处,梅花根癌多发生于根颈部,切接和劈接苗木常出现于接口部位,桃、李根瘤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主根及侧根上,紫藤肿瘤,多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葡萄肿瘤,常发生在根颈及根部,菊花、大丽花、香石竹等草本花卉,多发生于茎基部和根上。病瘤体积大小不等,小的如豆粒,中等似核桃,大的如拳头,直径数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30厘米;瘤体形状多样,有球形、扁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肿瘤周围还附生有许多毛状物;肿瘤数量多少不等,有几个到几十个;肿瘤随着树干、根系的长粗而不断增大。发病部位通常为根颈部,也有发生在侧根、嫁接口或主干、大枝上
1、五月发生的主要病害
五月常见的病害、虫害预测
(3)山茶花叶病
(2)根癌病
嫩梢上的病斑为紫褐色、椭圆形,不久变为黑色,病斑稍隆起。病斑之间互相连接使叶片变黄脱落。它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病茎及芽鳞上越冬,主要以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溅射、昆虫及操作工具传播,叶面上有水膜、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6—10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角质层,病菌在寄主体内分泌毒素杀死和分解病部细胞,致使叶面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同时还产生乙烯和脱落酸,引起叶片脱落。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点粒,有的品种病斑周围组织变黄;有的品种在黄色与病斑之间有绿色组织,称为“绿岛”。该病的潜育期为3—10天,约两周后叶片开始脱落;发病最适温度为26℃左右,温暖、多雨、多露、多雾的条件下病害扩展迅速且发病重,在长江流域5—6月和8—9月会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该病危害月季、蔷薇、玫瑰等花木,是一种在全国普遍发生的常见病害,不论是地栽、盆栽月季,还是大棚栽培的切花月季,在春夏季发病都比较严重。叶柄、叶脉上的病斑与嫩梢上的相似。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直径0.2—1.5厘米。花蕾上的病斑多呈紫褐色、椭圆形
(4)缺铁性黄花病
表现为植株顶端的新梢嫩叶的叶脉间先开始失绿,由叶尖逐渐向叶基变黄,而叶脉仍保持绿色,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外源补充可被利用的铁素,严重时整个新叶均会变成黄色,叶脉也逐渐变黄,最后几乎变成了白色,植株生长显得特别缓慢;一旦缺铁非常严重时,中下部的老叶也表现出叶脉间黄化的症状,叶缘或叶尖出现枯焦及坏死;继续发展下去,则叶片脱落,植株生长停滞而死亡。有鉴于此:江淮以北的土壤,用于栽培喜酸性的花木种类时,如山茶、茶梅、杜鹃、含笑、红枫、白兰、米兰、栀子、珠兰、棕榈类、茉莉、海棠类、金花茶、金橘、樱花、五针松、罗汉松、佛手、玳玳、红掌、天竹、竹类、君子兰、广玉兰、梅花、香樟、石楠、槛木等易出现缺铁性黄化;在建筑物残渣上种植香樟、广玉兰、含笑、栀子、雪松、棕榈等观赏植物,即便是在江南地区,也会在当年或多年以后出现缺铁性黄化;盆栽或地栽花木,如土壤中含水量过高,土壤板结或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或碳酸根离子增多,形成铁的碳酸盐,均可能导致缺铁症加剧。夏季高温多雨季节,一些生长旺盛的花卉种类嫩梢,也常出现临时性的缺铁症。土壤中铁的含量是相当高的,一般可达3%左右,但土壤中铁的有效性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的酸碱度(即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强烈影响到土壤中铁的有效性。一种情况是:酸性土壤长期处于水淹状态,三价铁被还原成溶解度很大的亚铁(二价铁),土壤中对植物有效的铁大大增加,有时可达到使植物中毒的程度;另一种情况是:在中性至弱碱性土壤中,铁多以氢氧化铁沉淀等难溶状态存在,在石灰性土壤中,铁还能形成难溶的碳酸盐。引起花木缺铁的成因主要是土壤条件
(1)月季黑斑病
山茶花被病毒侵染后,早期在叶片上出现的斑驳颜色较浅,呈褪绿色或灰白色。以后叶片出现深黄色斑驳或彩色斑,斑块色彩鲜艳。即病毒病,危害包括山茶花、茶树、茶梅、金花茶、油茶类在内的山茶类观赏花木,由山茶花叶黄斑病毒侵染所引起。茶花植株感染病毒后,常导致受害叶片变薄,叶绿素锐减,植株生势衰弱。由病毒引起的叶黄斑与一些茶花品种由于遗传变异所产生的黄色斑纹各有不同的特点,后者是非传染性的,这种黄色斑纹是全株所有叶片上都有出现,而且是斑点多、点子小,不会扩展变大,不影响植株生势。不同的茶花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不同,有些茶花品种发病率高达36%,嫁接可以传毒。该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通过嫁接传播,苗木调运可长途传播。花瓣上有时也出现斑点或为大理石斑纹状。在杂草丛生,刺吸性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比较突出。斑驳的形状、大小不等,病斑的边缘极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