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4~5毫米,羽化初期为酱红色,产卵后变为黑褐色,复眼黑色,刺吸式口器不发达。裸蛹橙黄色,长3~4毫米,头顶有2根触突,1对前翅及3对胸足明显裸露,后足伸达腹部第四上节,腹部可见9节。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为橘红色,后渐变为紫红色。幼虫纺锤形,橘黄色,老龄幼虫体长3.5~4.0毫米,生活在虫瘿内吸食为害
【发生规律】华北每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3月老熟幼虫在虫瘿内化蛹,4月初羽化,雌成虫在植株上部幼嫩部皮下组织内产卵。10月上旬发生第五代,10月下旬后以第五代幼虫越冬。雌蚊产卵对菊花品种具有选择性,对祁菊为害严重,而在杭菊上基本不产卵;成虫产卵部位有趋嫩性。4月中旬在菊花田出现第一代幼虫,在组织内吸食汁液,并刺激组织局部膨大形成瘤状虫瘿;虫瘿初期绿色,后渐转为紫红色,5月随移栽苗进入大田,秧田中发育的成虫也可飞至附近大田产卵,5~6月在大田菊花上发生第二代,7~8月发生第三代,8~9月发生第四代,此时正值菊花现蕾期,受害严重。孵化后幼虫在组织内刺吸为害;严重时多个虫瘿连在一起成为大瘿块
②8月上旬以前,一般不喷药,以保护天敌寄生蜂自然抑制;8月中下旬使用药剂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20%溴氰菊酯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敌敌畏800~1000倍液等喷雾2~3次
【防治方法】①4月份菊花秧田或移栽时拔秧后人工摘剪虫瘿深埋
苗期被害后枝条不能正常生长,形成小老苗;花蕾期受害可使花蕾数减少,花朵瘦小,直接造成菊花减产。【危害】菊花瘿蚊对祁菊为害严重,在植株上形成虫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