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除了这个深入人心的习俗外,还有以下五大习俗,根据地域不同略有差别,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三、吃“五黄”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作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塞填天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
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
二、写符念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民间俗称“五月节”。因“端”与“初”同义,“五”与“午”同音,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五月初五日称“端午”
五、赛龙舟
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如民间传说中的纪念介子推说、纪念伍子胥税、纪念屈原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端午节,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其起源说可谓众多。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其一是恶月、恶日说。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如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
四、戴五色线
一、悬“端午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