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盆景造型 / 贺淦荪论树石盆景(一)

贺淦荪论树石盆景(一)

“山水”泛指“风景”,树木也含其内,过于笼统;而微型盆景之主要内容,仍为树木、山石等项,就其形式结构而论,应为组合盆景,它是与单体盆景相对而言的。因树桩盆景(应为树木盆景或植物盆景)是指用材而言;山水盆景是按表现题材而论;而微型盆景则是按大小规格而分的。中国盆景的分类和评比,常分为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微型盆景三大类。“树石盆景”应为独立的盆景类别,列于盆景之研究、制作、品评和发展。就用材而言,应为树木盆景和山石盆景。今天我们所谈的“树石盆景”是指在用材上走“树石结合”之路;在结构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树石结合好处多”]现分述如下:。这种分类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不作专述)。类型不同,不宜相提并论。过去树石丛林盆景八骏图正由于在评比中分类模糊,票不集中,致使初评未显,乃为实例

(二)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主张动势盆景的造型应该是“创意为先、以动为魂,”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沿着“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方向发展。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用材,借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活的艺术品。中国盆景源远流长,它以饱含诗情画意、讲求神韵和意境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现就发展树石盆景提出管见,以供研究,并为之鸣锣开道

大自然气候和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大干世界、景象万千。盆景制作,虽可一树一石的单独制作和欣赏,但大自然的丰姿神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石旁树根奔腾”,想是山洪过后。诸如“悬岩百丈冰,有花枝俏”能展现险峻之美。作为有生命的树木花草和它赖以生存的水土石岩,风晴雨雪的鱼水关系、息息相关,是永存而不可分开的。只有树石结合,才能各领风骚。只有树与石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才能丰富自然景观、全面展现天趣。“石上树动枝摇”方知山雨欲来,皆用树石刻画物象内在联系,展现大自然之丰姿神采。如没有悬岩百丈冰之险÷怎展斗雪花枝之俏?“杨柳岸,晓风残月”能显清逸之神,如没有芳草长堤,怎托杨柳迎风之韵。在盆景制作中累见树石结合,惟妙惟肖,堪称佳晶

一、树石结合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有利于充分表现大自然丰姿神采

品评上,用老的清规,吓唬新人。因此树石盆景最能充分表现大自然的丰姿神采、满足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审美心态。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人民热爱自然却远离自然,迫切要求回归自然。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此外,由于时代前进,表现题材日益增广,人们欣赏意识提高,树的单一而抽象,石的枯寂而少生气,难展时代,新貌。它溯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充实完善于明清,但真Z得到全面发展还数今朝,尤其近二十年来,起到质的变化。因此要求在举材上真实性产替猎奇性;造型上自然式多于规则式;在鉴赏上,喜爱新的现代题材和健康、活泼、舒展,流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使盆景艺术真正走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成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盆景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都由人民大众来开展。但盆景的审美意识、制作技艺和鉴赏标准,都受历史的局限性影响,存在许多需待改进问题。这是当今人民之所需、时代之所需。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如选材上追求奇特枯古,贪大、求稀;造型上拘泥于固定模式、规则式和象形式;题名上的搬弄诗文、名实不符:对创造意境美不知所措、或神乎其神。它的特点是:盆景活动由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地区发展到全国,成为全民性的艺术活动。树石造景最具有自然景观的直观性,可接受性,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只有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方能推陈出新,展现出:“洪水听使唤、高峡出乎湖,野岭耸危楼,荒山披新装”的崭新宏图

(四)有利于展现时代精神

(三)有利于展现民族艺术特色

是深入创造意境美的重要途径。它特色是讲求盆景作品的自然神韵和意境美。牡丹倚石,具有“富贵寿考”之赞。一木不能成林,一峰不能泰华千寻;只有丛林方能联想“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方能展现“万水千山”。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饱含诗情画意。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以达到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表现中华民族盆景艺术特色良好形式。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于一炉。把自然之神与作者之神融于一体。只有树石组合,方能同时展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存在决定意识,联想是有条件的,只有,见“景”,才能生“情”,才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情思,才能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因此树石结合是全面表现自然美的物质基础。如苍松寿石常为“益寿延年”之颂。兰石图以示“万世流芳”。中国盆景的艺术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艺术的追求逐步发展起来的。皆能展现情景交融之美。树石结合能充分展现这一特色。竹石图,则取“竹之刚节、石之骨气”以言志抒情。然而大干世界,题材广泛,景象万千,单一的树石孤赏和固定模式的表现,皆有其局限性

把树石盆景的发展,提高到重要位置。诗歌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山为骨格,林木是山眉目”,“山为骨、水为血脉、树为衣裳”“山因水活,树使石生”。尤其盆景制作,自古就是树石结合。诸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王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忽逢桃花林。由此可见探讨树石盆景,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要弘扬民族树石文化,把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而陆游的“垒石作小山……波影倒松楠……”则是有山有水的树石丛林盆景了。绘画理论中的“荪木当先,峰峦居后”。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倚石”,是为兰石组合小品。可算松的附石盆景。通过写形、写性、拟人、移情、以达到抒情、传神的艺术境界。树石文化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将科学、美学;将植物栽培、园林艺术、造型艺术和文学融于一体。华夏民族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从来以大自然,社会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泉源。夹岸数百步……”(陶渊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王十朋的“岩松根衔拳石”。众所周知: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所子示侍者手捧的就是树石盆景。“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人们热爱树石、表现树石、颂扬树石、寓情于树石蔚然成风。翻开历史,无论散文、游记、诗词歌赋,还是绘画的论述,盆景的制作,树石结合的实例,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见人们欲表现自然景观、无不将树石紧密相连。以树石为题材,文学去描写它,绘画去描绘它,盆景去反映它,使诗、书、画、盆景融于一炉,谐调统一,独具民族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3/52510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