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行道树同为法桐,但对树木的修剪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在交通干道两侧应突出高大树体,侧枝不能过矮;步行街和支干道需要浓荫夹道的法桐;商业街道还需适当兼顾广告和晚间的虹灯需求。因此在生物多样性和城市景观前提下,行道树应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并针对不同性质道路和需求选择行道树。所以,我们弘扬科学发展观就应满足市民对道路综合功能的需求,引导市民支持城市大建设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根系生长破坏管线的矛盾还不突出,主要是各种工程不断,但行道树显然不可能成为名木古树。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科学系林学科主任约瑟夫&m iddot;麦克布瑞德教授介绍,美国行道树每25~30年一个轮回,标准就是树池周边的人行道板一旦被树根顶起,即进行树木更换,只有这样才能预防树下部的根扎坏地下管线。而在东段万达广场附近,由于近期4车道变成6车道,交通流畅,老树更新,汽车尾气易消散,并突显出两侧现代化建筑于街头,呈现出一派新合肥繁荣景象,就是一个很好范例。如合肥市芜湖路法桐行道树在西段气象局附近由于分枝点过低,公交车不能靠边行,实际上降低了道路的通行量,成为遗憾。城市道路满足交通功能总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此前提下才是科学看待行道树。当然,对于行道树而言,绝不可能与古树名木相提并论,古树名木多栽植在庭园,或人行道一侧较宽阔的绿化带内,不可能作为行道树,且现代城市一般都在人行道下埋有各种管线,对树木的根系生长起着阻碍作用
秋冬相交季节,树又大量落叶且持续时间长,增添了清扫困难。现阶段人行道上种植法桐,由于各种管线多已入地,修剪时基本不用考虑空中电线,培育苗木再不需截干,可以任其向上生长,法国巴黎街头高大的树型就是典范。为了扬长避短治法桐,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园林工作者采用辐射育种等多种方法培育无球果种苗,但要育成稳定的新种需要多年时间。尤其初夏时节树冠上宿存的球果老熟散落,其刺毛和褐色长毛随风飘浮,既迷行人眼睛又刺激人的呼吸道,引起咳嗽和支气管炎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的法桐为避让电线一般定干较低,加之“文革”期间未能及时正常修剪,有些树冠过大造成头重脚轻,刮风下雨时树干常歪倒,不是砸断电线就是阻塞交通,一度成为城市安全隐患。国内最早进行该项目科研的华中农大直到近2年才通过成果鉴定,可见大量提供不结果种苗,特别是大苗目前很难,更何况无球果新种还需时间的检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行道上普遍架设电缆线,而法桐易修剪成“开弄堂”自然杯状式树冠,适应电缆线穿树而过的要求,因而成为重要的城市行道树种,许多城市栽种了大量法桐行道树。当然树再好也要掌握度,应重视生物多样性,否则易遭受病虫危害。为减少球果种毛危害,最快捷的办法是利用法桐在上年生枝条上开花结果的特性,隔年秋冬修剪挂有果实的枝条即可。例如90年代之前,每年夏季都要喷洒农药防治树枝上吊着的大袋蛾,间接地污染了环境,更何况法桐自身还有许多不足。90年代初合肥市对闹市区主要街道法桐进行矮化修剪也是被迫而为,但近10多年来很少再因刮风下雨发生树木倒伏现象,现在上海市淮海路一带矮化修剪成的盆景式树型就是最成功的范例。法桐系浅根性树种,根系不发达,易受风害,杭州市曾受此灾,台风袭击后大量树木倒伏
它因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生长迅速、繁殖容易、叶大荫浓、树姿优美,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能力,且适应能力强、其根系能耐城市街道透气性较差的板结土和微碱性土,以及耐修剪等特点,成为重要的城市绿化树种。我国引种栽培己有100多年历史,由于最早栽在上海法租界而得名,在我国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生长最好。法桐又称二球悬铃木,1640年在英国育成
当然,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为适应经济和城市建设要求,以“安徽第一路”合肥长江路为例,从50年代的2车道逐步改造成现在的6~8车道,矮化后的法桐也得被迫移植,曾花重金和动用吊车等机械设备,甚至还采用吊水管养方法,这在当时的确缓解了市民留念法桐的情绪。实践早已证明重新栽植年幼且生长健壮的树苗,只要加强水肥管理几年就可培养成健壮速生的大树,所以弘扬科学,正确引导與论比一时之策好。因为古树名木作为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凝固的诗、活动的画,体现着光辉灿烂的城市历史文化。当然,对于长寿树种银杏、香樟、松柏,甚至槐树等则必须移植保成活。但从长远看,法桐作为速生的非长寿树种,花重金保证老树移植成活其实际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