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林地面积15万多亩,既扶持了一批林业大户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据悉,近年来,武义县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站在生态受保护、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高度,按照优势互补、循环发展的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昨天,笔者来到海拔近700米的武义县泉溪镇董源坑村千丈岩山上,只见20位农民分工明确,有的在清除竹园内的杂草灌木,有的在松土、开沟,有的在施肥,一派热闹的劳动景象。“这是结合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采取公司加基地的办法,规模化改造毛竹低产林。该片林地是今年1月流转的,自林地流转以来,已完成了500多亩的毛竹低产林改造任务。”武义县桐琴林业站站长芦志能说
通过林地流转,企业投资毛竹低产林改造,发展笋竹产业。针对这一情况,桐琴林业站工作人员当起了“红娘”,以引导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有实力、有技术、善管理的武义丰华木业有限公司。下山脱贫后,村民很少返回老村管理山林,导致大部分竹林处于半荒芜状态
该村有毛竹林3500多亩,村民大多数靠种植笋竹两用林为生。由于没有上山的机耕路,上百年来,董源坑村村民世世代代都是沿着羊肠小道把毛竹背下山来,再转运出去。今年66岁的俞古明是村里背毛竹时间较长的一位村民。从17岁开始他就上山背毛竹,一背就是40多年。董源坑村地处武义县东南角,与丽水市缙云县交界,村庄周围都是几百米高的山林,地理位置十分偏僻
下雨的时候,路很滑,天热的时候,背毛竹又要汗流浃背。”俞古明说。多少年来,村民们辛勤劳动,但是却只能将就着过日子。这些年来,随着武义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交通方便的地方纷纷富裕了起来。“因山上缺少林间作业道路,所以只能从小道把毛竹背下来,一天最多能背两趟,年纪轻的可能背得稍微多点。于是董源坑村村民选择了下山脱贫,2001年该村整体迁移到离村庄15公里外的桐琴镇东皋村
自从竹林由村里统一转包后,效益大不一样了,今年是第一年,就有了1.28万元的收入,而且根据合同规定以后收入还要增加。”今年60多岁的周之生深有感触地说。“下山后,儿女长期在企业上班,我自己年纪又大了,难以再从事扛毛竹的重活了,往年山上的毛竹只能雇人砍伐,由于背毛竹的工钱不断上涨,一年下来,毛竹的收入只有2000来元。规模化林地流转,不仅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现在路修好了,50公斤毛竹的砍伐工钱和运费(用车运)是3.5元至5元以下,最多不超过5元。武义丰华木业有限公司承包了该村的所有竹林后,迅速投资建设了8公里长的林间作业道,并分期实施低产林改造计划。一车可以装4000公斤,与背毛竹费用(每50公斤17元)相差1000元左右。如果一天装10车的话,那就相差1万多元了。”武义丰华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平与笔者算起了效益账
潘国平说:“毛竹全身都是宝,不管竹梢、竹兜还是竹丝,有多少就能卖多少。标准竹材用于加工竹压板和工艺品,边角料加工成竹粉,竹梢、竹兜加工成竹碳,而竹笋则加工为有机笋干出售。”